(一)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现实可能性) “在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使一小块或者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第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及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是红色政权建立的最基本理由。 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划分势力范围——各自的代理人——长期分裂和战争——革命发展的空隙 中国农村农业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不依赖城市而存在 第二 ,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地方,首先是在1926 年—1927年大革命中群众基础比较好的地方 第三,中国革命的形势必然继续向前发展,决定了红色区域的存在不仅没有问题,而且将继续发展直到全国政权的取得 第四,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五,除上述条件外,还必须要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二)、工农武装割据: 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 关系: 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是中心带枣闷内容 农村根据地是重要依托 (三)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1、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无议会可利用,无罢工的合法权利——不可能走和平道路 2、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0%,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和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民主革命,即消灭封建主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必须到农村去进行土地革命 3、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敌人的强大和红军力量的弱小 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革命队伍要坚持奋斗,就要避免在力量不够时和强大的敌人做斗争,要积蓄和发展自己,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将其作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四)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村为中心 占领农村与夺取城市之间的关系 (1)党的工作重心放到农村,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城市工作 (2)没有城市工作和其他农村工作,农村根据地就会处于孤立,革命就会失败 (3)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 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第一节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和基本内涵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 1.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系统总结建党以来武装斗争经蠢弯验教训的基础上,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提出的。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时起就是知道的,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就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大革命时期,尽管共产党对武装斗争已有所认识,在帮助国民党建立国民革命军的同时,自己也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但是,党仍然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大革命的失败,给了中国共产党一个严峻的考验。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以后,即开始发动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典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不仅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而且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成为我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一面光辉旗帜。 2.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左”、右倾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找到的。 “左”倾盲动主义思想在党内刚刚出现的时候,正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时候。毛泽东冷静地分析敌大我小、敌强我弱、革命转入低潮的基本形势,创建了井山根据地。在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统治时期,毛泽东虽然不得不执行中央的决定,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抵制了攻打南昌的命令。在反对“左”倾岩蚂错误的同时,毛泽东对持有右倾悲观思想的人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耐心的说服,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的原因、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强调为了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党必须认真地调查研究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独立地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号召人们“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 3.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所谓集体智慧的结晶,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以党领导全国各地武装起义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即是武装斗争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思考农村工作和城市工作的关系,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问题发表了一些宝贵的意见。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主要内容 1.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概括地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的红色政权建设。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夺取政权。没有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就失去了保卫力量,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同样,没有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也就不能存在。革命根据地是靠武装来开辟和巩固的。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动员广大农民支援红军战争,红军本身才能得到发展,革命根据地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才能巩固。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战略阵地,是革命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就没有了基地,因而也不可能坚持。同样,没有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也就失去了依托,就会变为流寇主义而失败。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这三者紧密相联,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工农武装割据”才能成功。 2.以农村革命为中心 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这个理论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就解决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要把工农武装割据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关系;二是一小块或几小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取全国胜利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中国革命应以农村革命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毛泽东关于以农村革命为中心的思想,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 三、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理论 1.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人民政权的思想 (1)人民政权的建立是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首要标志 革命的最高目的,就是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二是战胜敌人,变敌人的统治区为我控制的地方,实行军事割据和发展割据局面。三是发动民众建立和巩固当地的革命政权,以加强和统一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的领导。 (2)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是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对于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毛泽东所说:“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根据地的政治建设,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政权建设集中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建设。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加强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方面,把根据地政权建设放在首位,大大推进了革命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2.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 (1)深刻论述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辩证关系 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从经济上巩固工农联盟。 关于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相互关系,“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 毛泽东批评了关于经济建设问题上存在的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经济建设工作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另一种观点,“以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革命战争,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 (2)论述了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 (3)规定了根据地的经济政策及其原则 “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 (4)提出了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首先,要动员广大群众,动员一切革命团体去做经济工作,参加经济建设;其次,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方法。 (5)深刻地阐明了经济建设对坚持革命战争、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3.组织民众和加强地方武装训练的思想 (1)组织民众是革命根据地实行人民战争的需要;(2)加强地方武装训练是稳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条件之一。 4.文化建设的思想 (1)阐述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 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服从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因此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2)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问题 我们的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即为占人口90%以上的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服务,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3)明确了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只有通过普及和提高的正确结合,才能达到为工农兵服务的目的。 (4)论述了文艺标准的问题 有两个标准,一是政治标准,一是艺术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是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 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 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三、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 (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 第三节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各个革命时期的实现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挫折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铺展 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和全国政权的夺取 第四节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思 考 题 1.什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其基本点是什么?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3.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