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林 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意大利南部和欧美、亚洲各国。共鸣箱如半梨形,短颈,琴头呈镰刀形,向后弯曲。音孔为椭圆形,指板从琴颈引伸到音孔上,有17品,4组钢丝弦,定弦是g、d(1)、a(1)、e(2),用拨子弹拨。其特点是需快速反复弹拨,以震音方式保持音响的延续,音色清脆嘹亮。 当代的曼陀林(mandolin)必须回溯到约18世纪,是由稍悉键早源自中世纪义大利的曼陀拉琴睁禅巧(mandola)发展而来,两种乐器都有类似鲁特琴的琴身。 18世纪的义大利,并没有制造曼陀林的基础模型,每个义大利的城市都生产各自的曼陀林,无论在琴弦或设计造型上都各有特色,其中拿波里型式的曼陀林流传下来,成为我们现在所佑的曼陀林。 曼陀林的琴身有一个很深的琴肚,而且是由所谓「拱肋」的条型木分别黏合而成,这个重要设计部位,可和鲁特琴做比较。乐器内部大型的共鸣箱提供这种乐器迷人又有力的音色。 当代曼陀林使用金属弦,可如小提琴一般调音。它有一个像吉他一样的弦马,同时由一个心型的拨子弹奏。犹如其他拨奏乐器一样,通常沿著圆型的音孔周围装饰,并在拨奏的部位下方有一个保护的金属皮崁入琴腹,这块板子也多半会加以装饰,弦从乐器较低的一端,通过一个低的桥柱,伸展至一个长方型平坦的弦轴。 1770年曾有一本曼陀林的自学手册在巴黎发行。而在阿尔尼及莫札特将曼陀林运用於歌剧中之后,至少有一段时间,许多作曲家似乎变得很喜欢使用曼陀林。 但这股流行风潮后来式微了,尽管贝多芬,甚至之后的马勒,都曾为这种乐器,今日曼陀林基本上仍只是一种义大利的民俗乐器,常用於咖啡厅等场所的娱兴节目演奏,而很少在正式的音乐作品中出现。 曼陀林的发声原理 曼陀林的琴共有四对,每一对音调全一致。和弓型乐器不同的是,弓弦乐器可以在琴弓拉奏时持续一个音,拨弦乐器的却会自奏的袭好刹那逐渐变弱,为了避免这种情形,曼陀林演奏者通常会使用颤音弹奏方式,用拨子在两弦上来回快速的弹奏,以制造出声音持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