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听到“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一词,是否感到很奇怪?史沫特莱,何许人也?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战地女记者。沈国华何许人也?中国新四军小小的勤务兵。那沈国华怎么成了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呢?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深入到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采访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的英雄事迹。新四军派了一个叫沈国华的小勤务兵当史沫特莱的警卫员,并负责照顾她的生活。 勤务兵沈国华,是一个十二三岁、满脸稚气的孩子,别看他年纪小掘闷,对工作忠于职守。白天,为史冲散并沫特莱端茶送水,打扫房间;晚上,陪史沫特莱进行采访,同时还把房间烘得暖和和的。尽管是天寒地冻的季节,让史沫特莱同样感受到了异国亲人的温暖。就这样,这位美国妇女很快的爱上了这个中国孩子。 在一次遭遇战中,沈国华掩护史沫特莱潜伏在树丛中,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直到鬼子渐渐离去,才安下心来。一转身,发现史沫特莱不在自己散迹的身边,急着在山上摸黑呼喊,搜寻。 直到第二天,在部队见到史沫特莱时,不停地叫着:“史妈妈”。望着眼前这个被荆刺划得满脸血痕的孩子,史沫特莱热泪盈眶,紧紧抱住他,一个劲地叫着“儿子,我的儿子!”从此,沈国华就成了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在史沫特莱采访完毕回国时,要带沈国华去美国念书,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念书,对沈国华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但是,我们的国家还处在危难时期,他选择了同自己的“母亲”(祖国)在一起,用庄严地军礼仪式,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这位外国妈妈。 过了几年,史沫特莱再次访问中国,并来寻找她的“儿子”。可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再也找不到她的儿子—沈国华的身影,他牺牲在弹雨纷纷的战场上。 读了《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一文,使我感到惭愧万分,一个比我只大一岁的孩子—沈国华,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在民族危难时期,用自己的热血铸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我,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享受着国家“两免一补”待遇,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最让我感动的还有那一段话:“史妈妈,我很想跟您走,不过,我现在还得留下来,到前线去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念书是多么的渴望,对史沫特莱妈妈的无比情深,对祖国妈妈的无比热爱。我们何尝又不好好地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呢? 在升国旗、唱国歌、行队礼的时候,我特意把手举得很高很高,暗自发誓:“一要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我们的国家永远告别过去受凌辱的日子。沈国华,你才是咱们中国人的真模样!”
1 续写哈姆雷特
610 阅读
2 儿子与情人(戴·赫·劳伦斯创作长篇小说)
58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