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谁能解释一下“正统”、“道统”、“法统”?

谁能解释一下“正统”、“道统”、“法统”?

正统之说,是传统政治文化中,困绕着中国人思维的一大命题。两千多年间,论者如林,笔斗舌战,不可穷诘。"正统"一词,不见于六经,不道于圣人,而滥觞于汉代公羊寿所撰之《春秋公羊传》。其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书"王正月",意在"重人君即位之年";统者,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者受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换言之,就是"君子居大正"毕简,"王者大-统",简称"正统"。  "正统",是一个政治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指统一天下,一系相慧碧承的政权称正统,反之则称为"闰统",或斥为"僭窃"、"偏安"。《汉书》的作者班固为了"光扬大汉",而作《典引》。班固认为"汉继尧运,以建帝业"(《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固传》);说"汉为尧后",而尧是古帝中"冠德卓绝者",他将帝位禅让于股肱之臣,历虞、夏、商、周,"天廼归功元首,将授汉刘。"因此,汉刘王朝是"盖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蓄炎上之烈精,蕴孔佐之弘陈云尔。"质言之,汉刘王朝是"尊无与抗"的正统王朝。  "正统"又是-个宗法概念,带有浓厚的宗法性。它又可以泛指嫡系宗属。班固说:"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统兴,故立三年,尊孝武庙为世宗,行所巡狩郡国皆立庙"(《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虽然不是汉武帝亲生,但按宗法保持继承关系,所以称"正统"。班固还记载说:"哀帝即位,成帝母称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称皇太后,而上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皆在国邸,自以定陶共王为称。"高昌侯董宏上书建议:"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师丹反对,奏称:"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亡二上之义也。"又说:"为人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明尊本祖而重正统也。"(《汉书》卷八十六,《师丹传》)在这里,师丹是用宗法原则来解释"正统"的。  以上两个例子,都表明宗法原则是正统观念的精髓。如是,正统之辨,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种是在王朝更替时,史家为了本朝的利益,在修前朝历史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正统之辨;另一种情况是在皇位继承发生危机的时候,也会爆发激烈的正统之争。因此,正统之说的核心内容,始终贯穿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封建专制主义原则。它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政治理论,也是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之一。这可以说是正统观的规范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正统观念还被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中去,于是出现了诸如道统、法统、文统一类概念。这些概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带有浓厚的宗法烙印。甚至有时候在--些领域里还迳直使用"正统"的概念。例如,大约从宋代起,人们就把学派或宗派斗争中的那些一脉相传的嫡派,称作"正统"。南宋诗人陆游写过一首《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把杨廷秀的复归,颂作"千载传正统"(见《剑南诗稿》卷二十一)。"正统"在这里被当作诗派的传人来使用。又如,"正统"还被移用于佛教领域,宋代有个和尚叫宗鉴,此人将天台宗和尚的记传集成史书,就取名《释门正统》。不过,本文所讨论的是规范的正统观,不涉及它的衍生概念。  手碧裤何谓道统?顾名思义就是道的传统,也就是道理、理论的传承。如儒家的道统是从文王到孔子到孟子等传下来,道家的道统是从老子到庄子等传下来。又如马克思主义的道统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到斯大林到毛泽东等传下来,从德国传到英国传到苏俄传到中国,既是时间意义上的道统,也是空间意义上的道统法统—→以法律和宪法性法律中的某项规定,为统治权力获得来源的传统性。君权时期统治者主张,它的统治地位和由它控制的国家政权,依据神圣法律建立而不可动摇。现、当代则演绎为,只有通过周期性、公开投票(大)选举程序,获得的国家权威,才符合法(律正)统。其中,“公权民授”理念,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国家权力获得唯一来源,违背这个理念获得的国家公权,被视为非法,不符合法(律传统、和法律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