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重庆地域文化特点

重庆地域文化特点

重庆城位于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形成一丘脊舌状半岛。全城依山而构,临江而筑,市内坡峭路陡,楼房重叠错落,山和城融为一体,故曰山城。  重庆是巴渝文化发祥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历史上曾三次建都。  巴国国都  周武王11年(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推翻了商朝统治。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分封姬姓宗族于巴国,与当时楚国和吴国的国君一样,赐予子爵。巴之建都江州,即今之重庆,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国家。其幅员"东至鱼复(今奉节县),西至楚道(今宜宾市),北接汉中(今陕西省南部),南极黔涪(今涪陵市和贵州省北部)"。  夏国国都  元朝至正11年(公元1351年),全国规模的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西系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攻占重庆及附近州县,以重庆为基地,清除了元朝在四川的势力。公元1363年,明玉珍称帝,定国号夏,改元天统,建都重庆。橘卖大厦农民政权疆域,包括今四川省大部、湖北省西部、贵州省北部、陕西省南部。  中华民国陪都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正式宣布迁都重庆。同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开始在重庆办公。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定重庆市为中华国民陪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随着大批国家机关、工矿企业、金融机构、科技文化部门和各类学校内迁,重庆崛起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成为具有近代工业基础的大城市。  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当时中国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力量相继集中在这里。8年抗战中,重庆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仔塌线和整个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政治舞台。同时,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在远东的指挥中枢。1942年1月2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设有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等。  当时重庆市区范围:东至大兴场,南至渔洞、南泉,西至歌乐山、中梁山圆戚逗、北至嘉陵江边的渡溪沟(今磁器口以北、井口以南),水陆面积共164平方公里。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正式还都南京。至此,国民政府在渝时间为9年零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