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看对联;请 出下联!孙行者-请对之...

看对联;请 出下联!孙行者-请对之...

无情式。这种联语上下联对仗工整,可内容风牛马不相及,起到怪中求趣的作用。 孙行者;胡适之。 注:上联是1932年清华大裂厅学入学考试国文科做对子的试题,出题者是陈寅格先生。他拟的答案是"祖冲子"。下联是当时考生周祖谟先生(北大教授)对的,公认是最优秀肆唯隐的。当时半数以上考生交了白卷 (1)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可一考生对出“祖冲之”,胜过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据说该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专家。 (2)20世纪初,一个叫寿镜吾的私塾老先生,教授“对课”时,出“独角兽”一联,叫童子们对下联。一时间,“两头蛇”、“三脚檐”、“九头鸟”、“百足虫”,答案纷呈。老先生摇头不满。后一童子对“比目鱼”,老先生拍案叫绝。该童子就是后来的鲁迅。 (3)1953年,钱三强率领科学家代表团出访,团中有华罗庚、赵九章(物理学家)等人,大家提议属对相娱。华罗庚拟出上联:“三强韩魏赵”,既寓历史,又扣场景,大家只觉其妙,却一时难以应对。最后华罗庚道出下联:“九章勾股弦”,将数字与物理联姻,满座喝彩。 (4)“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联对“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1932年清华招生考试后,有人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厌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所以,山销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汉语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