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年龄是这个先后顺序。先说政治地位。按几人最高的实际地位来算,则是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上如一人”的王安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最;
宋哲宗年间守旧派领袖,废尽新法的司马光(尚书省左仆射)次之;
而在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和欧阳修虽然都曾位居参知政事,但当时朝中还有其他如吕夷简、杜衍等一干重臣耆老坐镇,决然比不上王荆公、司马温公那般独断朝纲??
至于苏轼??他所做的最重要的位置大概是中书舍人!主要负责写诏书......这大概是王安石30岁的时候就干烦了的事情。其后虽然还履任兵部尚书,但这是个闲职,职能被枢府和吏部瓜分殆尽。再之后就一直遭贬,直到徽宗即位才召他回京,政治上苏轼无法与前四人相提并论。再说集团利益。其中,范仲淹和欧阳修算是一个集团,他们两个之间关系极好,范仲淹作为老大哥,对欧阳修多有照顾。
范仲淹是四人中最早位处宰相的,但在位不久便遭贬黜。(怪不得他,党争失败,杜衍都遭贬,何况范仲淹)庆历年间,范仲淹曾主持变法,号称“正本澄源”,其实根本未能触及深层次的问顷歼题,而且不到一年便作罢,意义实在不值一提,唯一能拿出来讲的,就是为日后王安石的变法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而在杜衍、范仲淹先后被贬之后,欧阳修仍然不知进退,连续上书为其力争,最后也因“朋党”一事屡屡遭人口诛笔伐。最后还被设计(其实属实,更为可疑的还有他和他外甥女极为暧昧的关系),以“侵占外甥女财产”之罪出贬滁州。但在之后,欧阳修又在皇?元年(1049年)回朝,之后起起落落,几番风雨,也未能在政治上大有作为。最后是相互关系。范仲淹与欧阳修哥俩好,也没啥好说的;欧阳修与王安石。最开始二人关系还不错,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雀谈冲、政坛前辈还和王安石互赠诗文,向韩琦举荐王安石。后期却因为政见不合,对新法多有抵触,在地方执政期间曾拒不执行新法有关工作,致使与王安石在政治上交恶??
王安石与司马光,则是政治上的死对头,但在私交上倒也过得去,两人联手做出了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君子之争”。但二人为政时可谓斗的不可开交,你来我往之下十余年苦斗,司马光虽然侍腊明显落于下风,但他能够本着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持之以恒的发挥台谏“风闻奏事”的先进作用,不断对新法进行阻扰,实在是可歌可泣。所以,王安石也称司马光为“流言宗主”??虽然我们的司马光同志文采斐然,兢兢业业,但其业务工作能力实在及不上王安石,以至于在王安石当政时期几乎是黯淡无光,碌碌无为,期间还被贬去西京洛阳,安心编撰《资治通鉴》去了。
这两人之争在历史上已成公案,利害争议颇多,千百年间朝野之上,江湖一下早已嚼的稀烂,这里就不多说了。楼主尽可以将其想象成北宋版的,湖人对凯尔特人吧?...
至于苏轼......则是一朵奇葩??在变法派反变法派,在守旧派反守旧派,两边不讨好,一生在朝中都不如意,王安石说他:“华辞诚无用,有吏材则能治人”,连宋神宗都说:苏轼非佳士。皇上都看不上你,你还能做什么呢??这一点苏轼可就远不如他弟弟苏辙,看似木讷迂阔,实则明镜晓势。
当然,他和欧阳修确实情谊深厚,苏轼在1057年,被欧阳修钦点为榜眼,据说欧阳修当时还认为所阅之卷乃是弟子曾巩所做,故意排在了第二,哪知公榜才知自己多心,苏轼的状元就这么没了??当然这是野史,苏轼和欧阳修的关系还是经得起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