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香港的制造业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期是香港制造业发展的高峰期,1984年制造业生产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3%。虽然曾一度衰退到1994年降至9.2%。但是制造业仍然是香港经济的支柱。1998年制造业仍为香港第四大雇主,雇佣工人245457名,占就业人数的11.5%。 随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大多数的香港厂商已将生产基地北移至大陆,香港制造业面临土地及劳力不足的两大障碍从而得以解决。但也造成香港制造业相对萎缩的经济结构局面,香港是否还有必要维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香港将来烂伍的经济能否依赖服务业的发展。就制造业资本的发展看,这种产业向内地转移,只是把生产环节撤离香港,大多数高附加值的相关服务,如产品设计、原料和零配件供应、市场推销及产品出口、资金、运输、保险、仓储等整个产供销及指挥中心都在香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香港经济结构如何适应香港经济的发展,是未来特区面临的一个挑战。 1 香港有必要维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 ,制造业支撑着贸易和金融等服务业 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建立在强大的第一、二产业基础上。香港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是服务业成长为经济中的主体产业,然而,无论服务业如何蓬勃发展,其本质也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没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与支撑,服务业是无法扩展的。就生产力增长速度而言,制造业要快于服务业。1995~1999年间制造业每名雇员的每年平均实际产出增长1.4%,服务业反而下降0.2%。 香港确实具有发展服务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诸如地处亚太经济区战略要冲,优良的港口,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自由港环境等。但香港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香港的制造业,主要是香港产品出口转口贸易,离岸贸易以及由此引发运输、仓储、金融、信息交流、保险等。中国中转站的角色更见鲜明,香港制造商主要负责出口或转口原材料到各地生产,根据香港统计处数字显示,涉及外发中国内地加工贸易,在1999年输往中国内地的整体出口为2355.86亿元,其中港产品值376.96亿元,转口1978.90亿元,分别占香港整体出口的52.6%。而加工后进口香港货值为4875.07亿元,占中国进口香港的80.5%。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如果香港没有发展的制造业,只是单纯做一个金融和贸易服务中心,经济结构过度向服务业倾斜,将失去平衡,一旦服务业出现因难,会严重影响香港经济的稳定,其发展前景肯定有限。 制造业的存在能够实现充分就业 制造业除了对贸易、金融等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外,在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有推动和稳定作用。工业部门的雇员曾经占香港就业总数的一半左右,对香港社会有稳定作用,1995年初,香港的失业率高达3%以上,加上7%左右的就业不足率和半失业者多达二十余万,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高失业的出现,其原因是制造业规模的急剧收缩。 制造业有利于抗御国际风浪 香港经济的脆弱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香港是一个开放的自由港,经济高度国际,几乎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因而国际经济化的八面来风随时可能冲击香港;另一方面,香港毕竟是一个小型的海岛城市经济体系,资源缺乏,基础簿,规模小,具有先天不足,只能在国际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要克服这种脆弱性,香港必须拥有自己的工业和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产业结构。工业在抗御国际风浪和保持社会经济稳定方面的特殊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科技开发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手段 随着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国际竞争的焦点集中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上。使香港的出口加工经济承受巨大的压力。香港只有加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十多年来,香港的科技开发和技术人才培训已明显落后于其他三小龙,其结果是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整体经济变得比较脆弱,由此引来香港各界对今后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和争论。香港通过制造工序外移,利用珠江三角洲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提高其竞争力,但技术水平、科技含量并没有质的提升。我们可以认为香港经济已经“空洞化”,而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危及香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或高,也影响着香港经济的长远发展。对此,需要采取各种有效办法,支持制造业向高科技、高增值方面发展。由此可以吸收新加坡、台湾和韩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制订产业导向政策,使制造饥团或业在香港重新发展起来,努力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力图挤入资本与技术密集产品的市场。这正是香港在新国际形势下的比较优势所在,也就是说,要继续升级才是香港工业前途的出路。而科技开发是使制造业升级的唯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