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简介张浩,原名林育英,长期从事职工运动,曾任全国总工会常委和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赴莫斯科任*驻共产国际成员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5年回国,12月参加瓦窑堡会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战线的精神。会后任*中央白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936年1月,参与*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他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同张国焘分裂党的错误路线作斗争,迫使其取消了另立的伪“中央”,为维护党的团结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政委。1938年回到延安任*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1940年主持创办《中国工人》杂志。同年4月30日,在陕甘宁边区工人和各界群众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上演讲。由于他不顾多病的身躯,长期忘我地工作,终于积劳成疾,在演说做前时,突发脑溢血病,从此卧床不起。在病中,他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同时努力继续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在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党内有些同志把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认为这是第二个“四一二”事件,准备同国民党决裂。张浩得知消息后,立即写信给毛泽东,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的主要矛盾仍为帝国主义裤御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国内的阶级矛盾虽然存在着、发展着,但仍为次要矛盾。”他认为皖南事变不同于“四一二”事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力量,即有布尔什维克的党中央,有八路军、新四军,有抗日*根据地,有广大的抗日民众,有许多的中间分子同情我们等等。”因此,他主张党在皖南事变后应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毛泽东在回信中肯定了张浩的意见,要他好好保养身体,并亲自到医院看望了他。张浩敬仰毛泽东,忠于党中央。他在弥留之际恳请党中央,在他死后将他埋葬在延安青年文化沟桃花岭。桃花岭和党中央、毛泽东的驻地隔河相望。张浩无限深情地说:“我要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后来,党中央批准了他的遗愿。毛泽东还情深意长地说:“让张浩同志天天监督我们。”1942年3月6日凌晨,张浩在延安中央医院病逝。3月9日,毛泽东参加在中央党校门前广场上举行的安葬张浩的葬礼。毛泽东和中央各同志在灵台旁边轮流护灵之后,祭礼开始了。任弼时主祭,李克农读祭文,康生报告张浩的生平事略。老海员工人朱宝庭代表中央职工委,谢觉哉代表边区政府与边区200万人民,高长久代表边区几万工人相继致词。最后由胡胡岩张浩的家属致答词,次子林汉雄挥泪告诉大家:“努力学习,准备将来好好工作,继续爸爸尚未完成的事业,这样才能对得住党,对得住死去的爸爸……”祭礼结束,张浩的灵柩装上白布帷的灵车,送葬者迅速结成了漫长的行列。毛泽东亲为执绋。送葬队伍抵达桃花岭下,距墓地仍有一段高陡的山路,人们抬着灵柩爬上山顶。毛泽东同朱德、任弼时等亲自抬棺而行。队伍齐集山顶,灵柩送入墓穴,毛泽东又亲自给墓穴奠土,按照张浩生前的愿望,将他葬于桃花岭山顶。毛泽东还为墓碑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6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