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和散文有三个区别:
1、定义的区别:
杂文是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 锋利、永唤睁消,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散文是一种灵活而精简的文学体裁,作者在其中写下了自己经历的真实感受。“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一-984年十一月)时期。
2、特点的区别:
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让读者高兴地在笑声中告别了旧的东西,获得美的精神享受。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
它虽然写的是”一鼻,一嘴,一毛”,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
"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和知达主题服务。
3、格式内容的区别:
散文不是固定的格式,但写起来很随意。但大多数作家不能随意写作,因为很难控制这篇文章,那就是很难随意收回。因此,当代杂志散文逐渐有了文章的结构形式,这种格式相对巧妙,变化较大,特别是在语言上,没有格式化。
杂文需要巨大地信息量,没有信息写不了好杂文。杂文写作者对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伦理等等都要有所涉猎,并且熟知各类新闻。有心做杂文,对新闻要特别敏感,特别注重延伸思考能力、逆向思考能力。
扩展资料:
杂文和散文的由来:
1、”杂文“ 的由来: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文体的人,是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题名“杂文”的一章。
他一方面总结前人的杂文创作情况,并总括其名为“杂文”,另一方面又历述秦汉以来杂文有三类,以宋玉的《答楚王问》、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珠》等为最早的代表作。但事实上早在先秦散文兴起之时,杂文也已随之出早笑现。
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实际上就是杂文。后来,杂文又有新的发展。唐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的杂文,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是有名的代表作品。
杂文不仅源流最早,而且它的地位最初也很高。诚如班固所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比其所长也。”可见,杂文对于当时社会的作用之大。
“五四”运动以后,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写过优秀的杂文。其中最杰出的当首推鲁迅,他是开创一代杂文新风的大家。
他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就将现代杂文的作用作了准确的说明。
简单讲“杂文”:散文的一种。它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一种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为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2、”散文“的由来:
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