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说明:杨柳岸晓风残月 求全文!
柳永《雨霖铃》
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针起音等钟门井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雨霖铃①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②
都门帐饮无绪,③
360问答 留恋处,④
兰舟摧发.⑤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临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
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
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②骤雨:阵雨.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
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④留恋办儿措背船维脸队治际防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酒用作船的美称.⑥凝噎:
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云热.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
楚国,故称.⑨经年:一年又一年.⑩风情:男女恋情.
【品评】
柳永多办战五害消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
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
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
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画国支地帝是深称茶液空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绍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
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避暑序环尼品玉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
情事俱显的词林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
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考洋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备列迫拉独任句,
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病清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
何益四倒硫着岁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
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
落的怀人境界.“此去庆神高值犯钢”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生厚飞击升由“今宵”
想阿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
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
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
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详解]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
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