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什么是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位于滨海新区大沽口海河南岸,是入京咽喉,津门之屏障。自古以来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为中国重要的海防屏障。清咸丰八年时的大沽口炮台共5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大沽口炮台总占地面积约93.8公顷。

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签《辛丑条约》,炮台被拆毁,仅余遗址,唯有南岸“海”字中炮台,上砖下石建筑,内部三合土夯实,还保存完好,为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抗御外侮铁证。

1988年1月13日,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想要了解更多“大沽口炮台”的信息,请点击:大沽口炮台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