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 对 “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 【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枣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法藏之入楞伽心玄义载,烦恼为分别性,故其体非有;即见惑性空时,不必断除烦恼惑,而得入真如,故说烦恼即菩提。又‘烦恼即菩提’常与‘生死即涅槃’并用,二者皆用以表示大乘佛教之究极。[大智度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四]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 “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 【烦恼即菩提】 (术语)止观一曰:‘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中略)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又曰:‘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中略)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谛。’此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为大乘至极之谈,依教门之浅深而异其归趣。参照即条。法华玄义九曰:‘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宏岩简恼即菩提名为慧。’十不二门指要钞上曰:‘若离三道即无三德,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教观大纲见闻曰:‘密教谓爱染明王表烦恼即菩提,不动明王表生死即涅槃。显教谓龙女表烦恼即菩提,提婆表生死即涅槃。’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 “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烦恼即菩提】 谓烦恼在表面上虽然是菩提(觉)之相反状态,但是在本体上,烦恼与菩提二者是相即、同一的。若谛观诸法,证得缘起与无自性之空理,以无上之智慧照见贪嗔痴等烦恼时,则知全体皆是法性(dharmata^);离却法性,别无诸法存在,故云‘烦恼即菩提’。同时,依此正觉而泯除‘执意断除烦恼的执着’时,趋入真如、诸法实相的大道反而能豁然开朗。 经典中类似之名句,尚有‘诸烦恼是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维摩经》〈观众生品〉)等语。此外,类似的语句‘生死即涅槃’也常被用来表示大乘佛教的究极境界,并藉以破除修行者对于‘染净对立’的执着。 ◎附︰法藏《入楞伽心玄义》(摘录) 见有惑可断,是惑而非智。若见惑性空,是智而非惑。是则见有惑之智,此智亦须断。诸惑之性空,此惑不须断。经云︰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又云︰烦恼即菩提等。此并就智见惑性、相尽无断,方为实断也。(中略) 经云︰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此则虽惑而顺也。有漏善品趋向人天,违出离道,此则虽善而违也。(中略)诸惑就实,无非称理,如云烦恼即菩提等。善亦准此。善法存相,亦有乖真如。住事布施,不到彼岸。惑亦准此。《思益》云︰如来或说净法为垢、惑法为净。谓贪着净法为垢,见垢法实性为净。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智顗《四教义》卷六;《佛性论》卷二〈显果品〉;《维摩义蔽裤记》卷三(末);佐佐木现顺编《烦恼の研究》。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 “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 【烦恼即菩提】 见生死即涅槃条。
相关文章
-
菩提根本身是贝叶棕的果实,为什么叫菩提根呢?
2023-07-25 18:57 阅读(569) -
菩提树的寓意
2023-07-23 17:47 阅读(572) -
菩提子到底是什么东西?
2023-06-21 08:42 阅读(576)
1 菩提老祖(吕浩创作的网络小说)
616 阅读
2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所造的教义理论)
66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