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hylid parasitic wasp)
(严静君)
学名: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膜翅目,肿腿蜂科。成虫体长2~4毫米,黑色具光泽。成虫分有翅和无翅二型。无翅型似蚂蚁。有翅雌虫前翅的亚前缘室与中室等长,无肘室、径室及翅痣,中室后方翅脉与基脉重叠,前缘室闭合,顶端有一开口。中国最初发现在广东的粗鞘双条杉天牛上,人工繁殖引种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等地区。已知寄主有窃蠹、长蠹、粉蠹、棘胫小蠹、豆象、吉丁、小型天牛、玉米螟、拟步甲及谷盗科的害虫。在山东一年可繁殖5代,以成虫在寄主虫道或虫瘿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外出活动寻找寄主,钻入害虫的虫道或虫瘿内,螫刺寄主使之呈麻痹状态,然后在寄主体上产卵。在一条青杨天牛幼虫上可产卵20~40粒。室内反复接种,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36~250粒。幼虫营体外寄生,老熟后即在原地结茧化蛹。成虫有抚幼现象,待到子代变为成虫后才离开虫道继续寻找别的寄主寄生。中国利用玉米螟、青杨天牛、粗鞘双条如旁吵杉天牛、松墨天牛、红铃虫、柠条豆象、白斑蛛甲等进行大量繁蜂已经获得成功。按虫蜂比1∶3和1∶5释放肿腿蜂,可防治青杨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双条杉天牛。
灌丛
(bush-wood)
(张正崑)
以灌木占优势的一种植被类型。其植株无明显主干,建群种多干簇生,高度在5米以下,盖度大于30~40%,具有比较郁闭的植被层,多为中旱生植物。对高大灌木组成的灌丛,也有称之为“灌木林”的。灌丛的生态适应启族性很广,在干燥和寒冷气候条件下,一般乔木树种难以生存的地方仍能生长。
中国灌丛植被类型和分布如下:
原生灌丛
由原生裸地发生的灌木丛。可分为:①寒带和高山、亚高山带的高寒灌丛: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山地和西北、西南地区的高山、亚高山带森林上限,它能适应低温、大风、干燥和长期积雪的高寒气候,常与高寒草甸构成亚高山灌丛草甸带。生态适应的方式常不同,叶的形态有常绿针叶和鳞叶,背面具毛的常绿的革质叶,或寒冷时的小阔叶;植株形态也各异,有的直立高达数米,有的茎干匍匐地面,形成密实的块垫状,有的则矮小密集如毡。常绿革质灌丛如东北和西南高山亚高山带的杜鹃属,高1~6米(西南高山);这一带的岩须属则形成矮小的常绿革质灌丛。密集的落叶小阔叶灌丛有东北山地的桦属灌丛,西南、西北山地的柳属、金露梅属等灌丛。常绿针叶和鳞叶垫丛,如圆柏属灌丛、刺柏属的灌丛常分布在东北和西北、西南亚高山带的阳坡。这些高寒灌丛都是垂直地带性的稳定的顶极群落。②西北干旱区旱生灌丛:是中国西北部干旱区内的原生灌丛植被,主要生长分布在荒漠区沿河流域或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段上,建群种有梭梭属、柽柳属、白刺属、铃铛刺属等。这一地带由于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而地下水位又高,土壤盐分易于积聚,渣侍因而灌丛大都属耐盐性类型。这类灌丛虽为原生性且较稳定,但生态上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
次生灌丛
森林破坏后形成的灌丛演替阶段,或因立地丧失恢复森林的条件而形成的稳定灌丛植被;还包括由弃耕、泛滥、坡积、冲积而形成新裸地上演替而成的灌丛,以及所有在河谷、河滩、沼泽等地生长分布的非地带性灌丛。东北地区山地的次生灌丛,常由胡枝子属、榛属、柳属等为主组成;华北、西北半干旱地区中山带森林破坏后,常形成由锦鸡儿、荆条、胡枝子、山杏、山桃等组成的灌丛;西南地区高山、亚高山及中山带的阳坡常有硬叶栎类形成的次生灌丛,如川西栎、黄背栎、川滇高山栎等;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山地河谷常分布有沙棘、杠柳为优势的灌丛;亚热带山地丘陵区以多种常绿栎类、木、岗松、桃金娘、柃木、冬青等组成的常绿灌丛,并有白栎、麻栎、栓皮栎、茅栗、马桑等落叶灌木;热带地区有以露兜树、酒饼簕、箣竹、仙人掌等树种组成的不同灌丛。
灌丛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料,为促进农牧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同时有些灌丛可以逐渐演替成森林。因此,应加强对各类灌丛的保护,有条件的应有计划地加以经营抚育和改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