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三国时期张辽到底有多强,真的比不上蜀国

三国时期张辽到底有多强,真的比不上蜀国

提起三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记得小时候八九岁就爱看《三国演义》连环画,用大人给的零花钱,没能买全一套60本的小人书,就互相交换着看。那时小哥儿几个闲得没事,就凑在一起神侃:“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有滋有味的,时不常因为你说这个厉害,我说那个能耐,还拌嘴打架。 长大一点儿能看半白话文的《三国演义》了,也就跟着崇拜刘关张、诸葛亮。后来知道《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通俗小说,七实三虚。再后来才知《三国志》是正史,没有作者的虚构。谁不愿意看真的东西,于是便看《三国志》,哇!什么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全是子虚乌有,罗贯中也忒能编啦!原来津津乐道的武将“排座次”,更是山寨版的顺口溜,想起来就觉得可笑。 历史上的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东汉丞相,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于一身的大人物。刘备织席贩履,自称汉室宗亲,不过是趁乱割据后来称帝的四川军阀。这位“罗老”可真偏心眼儿,硬把曹操说成奸臣小人,把刘备说成正统君子。看了《三国志》你就知道,刘备、孙权、诸葛亮比曹操差远了!要不老毛怎么就赞佩老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要不一个安阳曹操墓怎么会引起学术界轩然大波明明凯,至今沸沸扬扬,非要找到曹操后代做出DNA鉴定才能平息。 咱说这些并不离题,是在说一个事实:罗老写演义立意就是尊刘抑曹,倾向性太明显,虚构、编造也就难免太离谱。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我看应该倒过来——七虚三实还差不多。所以,照搬《三国演义》小说拍摄旧版新版的电视剧,追求史实的人,恐怕多数没心思没功夫看,顶多扫两眼“炫技”罢了。 今儿个单说曹刘各自手下的两员大将——张辽和关羽,比较一下他俩到底谁更强?有人问:“他俩有可比性吗?”有!他俩都是先后投降曹操的人,都是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武将,还是同乡朋友后来各为其主,战功显赫。有人说:“关羽可是武圣大帝,张辽哪儿比得了呀?”我也敬佩关二爷的神勇,家里就有他左手掳美须右手斜执刀的紫砂塑像,镇恶趋邪,威风凛凛!可实际上,确实是因野史小说的神化、民间附会流传,历朝历代的吹捧,才把咱关二爷步步推上了神坛。如果把他当人不当神,为何没有可比性呢? 要还原历史的真相,就必须把《三国志》当成一把钥匙。作者陈寿是三国时的蜀国人,在蜀汉和西晋作过官,陈寿基本上生活在那个时代,他对几十年前还活着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便于搜集真实资料,也容易深入了解考察。按常理,陈寿应该对蜀汉的人和事的记述,有心理倾斜,但他偏是个司马迁式的史学家,哪怕丢官掉脑袋也要去伪存真,让你挑不出毛病。史学界评《三国志》的特点是:取材谨严、剪裁得当、叙事有法、文笔简洁、真实可信,不失为研究三国史的一部最重要的史籍。陈寿也被历代文人学者甚至统治者称赞为“古之良史。” 所以,咱就仔细读《三国志》,看了张辽、关羽传,从二人事迹中发现不少差距,再一比较他们甚至不是一个档次,你说奇不奇怪哉?首先,张辽传有长长的1776个字,关羽传才1176个字,整整少了600字!也许关羽没有张辽那么多事迹,可是他名气大,陈史官你咋就不看在都是蜀汉人的份上,多给咱关二爷写上几笔别让后人扫兴? 咱也只有在两人的传记中,分别如实摘取叙事文字,并译成白话,尽量一字不差,和盘托出,从几个方面加以比较。有不当之处,读者可以口诛笔伐,批倒批臭。 先说忠义。张辽年轻时曾担任郡吏,后率兵从属吕布。关羽因犯法而逃亡,后到涿州正赶上刘备起事,便投奔刘备。从记载的出身上看,张辽走的是仕途之路,关羽似乎无业,因犯什么事而逃也不清楚。 吕布被曹操打败,张辽率部投降。曹操击败刘备,关羽被活捉后投降。张辽的老板吕布是一个没有气节的酒色之徒,张辽投曹说得上是弃暗投明,哪个有抱负的人跟着吕布这样见利忘义的老板会有前途?关羽的领导刘备比吕布强不少,关与刘可是“同槐码床共寝,情如兄弟” 的生死哥们儿!关羽却背叛兄弟投降了敌人。司马迁说:“士为知己者死”,关羽没有选择死,选择投降所谓的“汉贼”,在曹营一呆就好几年,还为其打过仗卖过命。张、关二人同样是投降,激唤性质大有不同,“忠义化身”的关羽真化了身变了味,不管怎么讲,他做的都差劲儿,名不符实嘛!再说智勇。张辽因屡立战功,被曹操升为裨将军。他率军与夏侯渊在东海郡包围昌豨的部队,几个月军营粮草已尽,众将都议论要撤军返回。张辽对夏侯渊说:“几天来,我每次巡视到营垒前,昌豨就注视着我。另外他们射箭一天比一天少,肯定是昌豨心中犹豫,所以不敢全力作战。我用语言打动他,或许可诱使他归顺。” 张辽派使者告知后,昌豨果然出来同张辽交谈,张辽恩威并施:“曹公神明英武,正用德行安抚四方,先归顺的人必然得到大奖赏......”昌豨被规劝投降。 遗憾的是关羽传上,没有一个这种“智”的表现记载。有人会说:“关羽是有名的勇将。”不错,但他的勇在《三国志》里也比张辽矮出一大截儿。 陈寿记载:陈兰、梅成带动氐人六县反叛,曹操派于禁、臧霸等人讨伐梅成,张辽督率张郃、牛盖等人讨伐陈兰。梅成假装投降,于禁撤军。梅成就率其部下靠拢陈兰,转入潜山。山中有天柱峰,高耸险峻达二十余里,道路崎岖狭窄,步行小路只能勉强通过,陈兰等人在上面修筑壁垒。张辽准备进攻,将领们说:“兵力太少,道路险阻,难以深入。”张辽说:“这正是一对一的拼搏,勇敢者才能抢先一步!”就进至山下安营,随即进攻,杀掉陈兰、梅成,全部俘虏了他们的部下。曹操评论诸将功劳,说:“登天柱,踏险峻,战败陈兰、梅成,这是荡寇将军张辽的功劳!”另就是“张辽威震逍遥津”。在曹操征讨张鲁时,派张辽、乐进、李典率七千余人驻扎合肥,交给护军薛悌一封信,在信函外面写道:“敌军来后,就打开。”不久孙权率十万人包围合肥,众将共同将信函的告谕打开,上面命令说:“如果孙权到来,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得出战。”诸将都很疑惑,有畏敌情绪。张辽说:“曹公远征在外,等救兵赶到,敌军势大已打败我们了。所以命令我们趁敌军还没形成包围就迎击,挫败他们的锐气,以安定军心,然后就可以坚守。成败的关键,就在这一战!诸君有什么可疑惑的?”李典也赞同张辽的意见。 于是张辽当晚便征募敢于跟随战斗的士卒,一共有八百人,准备第二天大战。黎明,张辽披甲执戟,首先冲入敌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己姓名,接着又冲进敌军营垒,直逼孙权的指挥所。孙权大惊,吴军将领不知所措,急忙登上高土堆,用长戟护卫孙权。张辽大声吒呼孙权下来决战,孙权不敢动,望见张辽所率的士兵很少,便指挥军队包围张辽很多层。张辽忽左忽右指挥突围,迅速朝前方猛烈进攻,包围圈被冲开,张辽率领部下的勇士数十人冲出,其他士兵大呼:“将军抛弃我们!”张辽再次冲入包围圈,救出其余士兵。孙权部下人马溃散,没有敢出面阻挡的人。从早上战斗到中午,吴军丧失士气,张辽返回营地加修守备工事,一时间军心安定,诸将都很佩服。 孙权包围合肥十余日,始终无法攻克,就率军返回。张辽率各路军马追击,几乎再次俘获孙权。曹操大大嘉奖张辽,任命他为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再次征伐孙权,到合肥,巡视当年张辽出战的地方,久久感叹不已。随即增加张辽的兵力,并留下许多军队命他指挥。这段绘声绘色的精彩描写,想必是陈寿经过认真调查后的叙述,著名的京剧《逍遥津》也是据此而编排的。 《三国志》记述关羽的勇武只有很短一段: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刘备投袁绍。曹公活捉关羽而回师,拜关羽为偏将军。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公让张辽和关羽做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砍下颜良的首级而回,袁绍的诸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 而人们所熟知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等并无记载,是小说的虚构,罗老还把被孙坚所杀的华雄,也按到关羽头上,编造了一出“云长温酒斩华雄”。由此看来,关羽的智勇均比张辽要逊色许多。 三说战功。张辽一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屡建战功,除前所述之外,《三国志》记载:张辽在黎阳征讨袁谭、袁尚建立战功,授予中坚将军。太祖(曹操)返回许昌,派张辽进攻阴安,将百姓迁往黄河南岸。又跟随太祖进攻邺城,攻克邺城后,他另率军攻占赵国、常山,招抚降服沿山的各路贼军和黑山孙轻等人。再跟随太祖进攻袁谭,打败袁谭后,他另外率军占领海滨,击败辽东柳毅等人。返回邺城时,太祖亲自出城迎接张辽,牵着他的手共乘一辆车,任命他为荡寇将军。张辽又率军进攻荆州,平定江夏诸县后,还军临颍,进封都亭侯。接着又跟随太祖讨伐袁尚,突然同胡兵相遇,张辽劝太祖决战,士气特别振奋,太祖将自己手持的令旗授予他。张辽率军出击,大破胡兵,杀了单于蹋顿。文帝曹丕继位后,孙权又反叛。文帝派张辽乘船到海陵,张辽带病临长江驻军。孙权十分害怕张辽,命令诸将:“张辽虽然有病,仍然不可抵挡,应当谨慎行事!” 这一年,张辽又击败孙权手下的大将吕范。 再看关羽的战功,《三国志》也只有这么一段: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这年,关羽率军在樊城攻打曹仁。曹公派于禁援助曹仁。秋天,大雨连绵不断,汉水泛滥,于禁统领的七路兵马都被淹没。于禁投降了关羽,关羽又杀了将军庞德,威震中原地区。我想,陈寿肯定不会埋没关二爷的战功,但关二爷就这点儿东西有啥办法?陈史官可没像罗老那样,到处往关二爷脸上贴不着边的“金”,弥补他的战功不足。 你瞧,张辽当年以弱胜强,把孙权打得屁滚尿流,以致多年后一个年迈病中的张辽还让孙权心有余悸,不敢造次。而孙权手下的将领吕蒙就能把关羽打败,生擒活捉。如此反差也太大了。四说人品。曹操手下战将如云,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典韦、许褚、乐进、李典、徐晃、张郃、臧霸等哪个是一般的人物?都有传记可查。张辽能在这当中脱颖而出,没有谦虚谨慎、自知之明、与人为善的品格,仅靠过人的勇力难以立足,也不会受到曹操如此信任和重用。《三国志》记载:张辽驻军长社时,军中有谋反的人,深夜到处点火,制造混乱,全军都被骚扰。张辽对身边的人说:“不要动,这不是全军造反,一定有制造变乱的人想用骚动来扰乱人心。”他就命令军队,凡是不愿谋反的人都安心坐下来。张辽率领贴身卫兵数十人,站在军营中间,军队很快安定下来,张辽迅速抓获首谋,将其正法,平息了事端。这是他的知己知彼,临危不乱。与孙权激战时,他能够返身杀入重围解救士兵,这是他的体恤部下。当年迈病重时,能够勇赴前线再创战绩,这是他的舍身顾大局。 刘备手下就那么几个所谓的“五虎将”,关羽在里面出众并不为奇。而他的争强自负、骄横跋扈也是出了名的。《三国志》记载了这样几件事。 关羽听说马超归顺刘备,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好强护短,回信答复他说:“马超兼有文武之才,雄烈过人是一代豪杰,可与张飞并驾齐驱,然而还是不如你无与伦比的超群出众。”关二爷看了很满足,还把书信传给客人观赏。孙权为儿子娶亲,派使者求关羽将女儿嫁给其子为妻,以结秦晋之好。关羽辱骂孙权的使者,不答应这门婚事,使孙权非常气愤。 关羽在荆州时,部下驻南郡的太守糜芳、驻公安的将军傅士仁,向来都嫌怨关羽轻视自己。关羽出兵征战,糜芳、傅士仁职当供应军需物资,但不全力救援。关羽说:“回师后,一定要惩治他们!”糜芳、傅士仁恐惧不安,后二人献城迎接孙权。 五说结局。张辽以其忠勇、战功及一贯的表现,不但赢得了曹操父子两代的信任和重用,还受到了很高的政治待遇。《三国志》记载:孙权再次反叛,文帝派张辽再驻合肥,进封张辽都乡侯爵位。授给张辽母亲宫廷使用的小车,派兵马送张辽家属前往张辽军营,命令等张辽母亲到达时,仪仗队出迎。张辽督率的诸军将士都环绕跪拜道路两旁,围观的人都认为十分荣耀。文帝登上帝位,封张辽为晋阳侯。黄初二年,替张辽建造府第,又特别替他的母亲建造殿宇,原来跟随张辽破吴的应募士卒,都担任虎贲郎。 孙权再次称臣,张辽还军驻扎雍丘,不久生病。文帝派侍中刘晔率太医探问疾病,前往探望张辽病情的虎贲郎在路上络绎不绝。病没全好,文帝便迎张辽来到自己巡视时的住所,亲自乘车探望,握住张辽的手,赐给他御衣,让太医每天送御食。病情稍有好转,张辽就回到军中。这一年张辽病重,逝世于江都。文帝为之流泪,谥号刚侯。张辽的儿子张虎继承爵位。 黄初六年,文帝追念张辽的合肥之功,下诏说:“合肥战役,张辽率步卒八百,击败吴军十万,自古用兵,没有过这样的战例。使吴军至今仍丧失胆气,可以说是国家的良将!” 关羽虽也受到刘备的厚待,但其结局却很悲惨。《三国志》记载:关羽不能攻克樊城,又被曹公派来的徐晃打败,率军退回。孙权已经占领了江陵,俘虏了关羽留守的全部兵马和妻室儿女,关羽的军队于是溃败。孙权派将领迎击关羽,在临沮杀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这是关羽刚愎自负,到处树敌,众叛亲离的结果。另据史料记载,关羽当年杀了庞德,后来竟殃及全家被灭门。魏国军队攻打蜀汉国都成都时,刘备儿子后主刘禅抬棺出城跪降。魏军进城后,将军庞会(庞德之子)为替父报仇,率几十名士兵闯入关羽后人家中,将全家人满门斩杀,使关羽没能留下后代。冤冤相报,令人不忍耳闻。 三国的一幕幕,众多的英雄和人物早已随着历史的长河而逝去,却给人们留下许多难以磨灭的印像与追忆。不论是功成誉满的归宿,还是兵败被杀的悲剧,张辽与关羽应该说都是那个时代中的英雄。性格决定命运,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与局限性。就史实而论,张辽一生的事迹、结局要比关羽强许多,但关羽在死了一千年以后,“人气”却直线上升,迄今都作为“神”被人们崇拜,被百姓供奉,这一点,张辽是比不上关羽的。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传统和习俗,而没有比较也许就不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