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掘数。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战国时期,纵横家盛行,他们凭着口才和机智,朝秦暮楚,合纵连横,游说诸侯,取得高官厚禄,故有人认为他们是“大丈夫”。在这段对话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起的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逢迎诸侯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并提出了自己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原文(节选)如下: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释义如下:
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义’;
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判手首,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薯迹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