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了一下 魏吴几十年来 交战的情况,因为三国最大规模的几个战役都发生在魏吴前线,所以我很想看看其中有什么出人意料,或者是不为人知的事。通过整理这些交战,我还是发现了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想简评一下 吴国的四大都督及 相关人物。魏吴的第一次交锋,似乎是发生在陈登与孙策之间,但鉴于那是 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的内容,所以我就无视了。魏吴第一次真正的交锋,显然是大家耳熟能详,闭着眼睛也能猜到的赤壁之战。我们的周大都督,人长的很帅,还娶了小桥为妻。。。好像跑题了? 总之他人很帅,也让吴国很帅,就在他生命的最后3年里,他2次击败曹军,就从军事上讲,周瑜应该是四大都督之首。赤壁之战,虽然蜀迷表示白纸黑字写着 曹公与刘备交战,但各位专家教育我们说,刘备官职高,所以他挂个名字。我们都说,刘备在汉中 击败了曹操,但其实,曹操并没有败,败的是夏侯渊,曹操是主帅,得挂个名字。我开始也比较部分认同 周瑜文武兼备,打南郡还要一年的说法。还仔细整理南郡之战,才发现,这是黑周瑜的说法。 首先,周瑜只是有旅顷很多武将(当然我不知道吕蒙此时有没有“变身”),而这些武将 并不能制止 曹仁、张辽他们兰博。 其次,曹魏也是有很多名将,什么乐进、徐晃、文聘、李通都去救援,保证补给线。最后,这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那就是此战应该是周瑜的陆军版“赤壁”。周瑜手下,9成9是赤壁的原版人马,也就是3w人,而刘备参战的,我估计大概有1w人,毕竟刘备要分兵打荆南和益州,不可能2w人都去帮周瑜,所以联军的兵力是4w人左右,这是很明显的。但曹军有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曹仁的兵力应在1w和2w之间,要是有3w,那陈矫完全没必要劝曹仁不要出城救牛金。要是太少了,只有1w左右或更少,那曹仁在南郡之战初期为何要出击呢?乐进的地位不在曹仁之下,襄阳又是重镇,我估计数数他有2w人马,而徐晃、文聘、李通各部加起来也能有1w5k-3w人左右的样子。悲剧的是,关二爷并不是武圣,他的陆军被乐进爆菊,而水军被文聘爆菊,绝北道作战失败。所以这南郡之战,是东吴在陆上以少胜多 击败曹魏的战役。当然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无功而返,不过还是一定程度上帮周瑜牵制住了一定的曹军。曹操的大军在巴丘遇到了瘟疫,士卒损失很大,2年后,周瑜在同样的地方也遇到瘟疫,咱们的美洲狼就这样挂了,享年36岁。接下来是咱们的鲁肃大都督,鲁肃时期的孙吴,打了2仗:在濡须口被曹操占了便宜,在合肥被张辽完爆。大家喜欢说,鲁肃是伟大的战略家。但我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①鲁肃把南郡送给了刘备,在蜀国眼里,他是伟大的战略家,从吴国的角度讲,他就是通敌卖国。②榻上对和隆中对一样有名,但也一样悲剧。隆中对的悲剧在于,刘备只占有荆州南部,后来湘水以东还归了孙权,再后来荆州丢了。更何况蜀国n次的北伐告诉我们:陇右不可逾越,没人箪食壶浆来迎你。。。好像又跑题了,总之,鲁肃想要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结果刘表让曹操给伐了,周瑜拼死抢到了南郡,结果鲁肃把南郡送人了,榻上对的悲剧在于,鲁肃自己把自己的战略否定了。我引用某高人的一句话,“四任都督全都死在南郡上了”,四代都督为了南郡的问题奋斗了一辈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既然我不想被蜀迷喷,那我就只能说,这完全 都是 只能是 还是 不能不说是 鲁肃的错误。综上,我感觉,鲁肃领导下的孙吴,军事上是极其悲剧的,当然鲁肃的政治水平很高,他治的东吴路无拾遗,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虽然鲁肃大都督是在217年不幸挂的,吕蒙似乎并不是从那时开始接任都督的。因为214、217年这2场对魏作战,都是薯镇首孙权挂名义上的帅,而吕蒙实际指挥的。虽然这皖城之战、第二次濡须口之战并不是决定性的,但至少东吴赢了,洗刷了第一次濡须口之战的耻辱。很多人因为吕蒙偷袭荆州而说吕蒙目光短浅什么的,但我这篇文章是从东吴的角度评几位都督的时代,吴国的军事的,不是从蜀国角度评的,或者是评选谁对蜀国好什么的,所以吕蒙拿回了荆州,虽英发不及周瑜,但也算是东吴都督中,军事能力第二的了。吕蒙似乎也是死于瘟疫,孙皎、蒋钦也是死于同一年,难道说吕蒙他们也去了巴丘???接下来是有名的陆大都督。陆逊大都督讨伐盗贼,山越,屡屡获胜,又在猇亭击败刘备,风光一时。但对魏作战,可以总结为:除了石亭和三路伐吴那次有待商榷,其余全部悲剧。夹石作战计划,就像子午谷奇谋那样,是有争议的,我不展开讨论。但一次20w人以上的大战役,结果才打死1w,我引用高人的一句话说“就是正常殴打,恐怕都算死得少的。”如果东吴只是想割据一方,那斩获万余就足以灭灭魏国威风了,缴获的财宝也可以享用一阵,但如果东吴志在天下,那么此战显然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想周鲂搞了这样一个东西,其目的就是为了像朱桓说的那样,歼灭曹休军团,趁机占有淮南和徐州并进一步窥伺宛、洛。要是为了干掉1w人,那骗骗王凌就可以了。不是我黑人,陆大都督打成这样,实在是应了喷东吴士族的话,“四大家族天天只想着如何割据,从不想争天下,顾雍、陆逊都是一个样子的”。而三路伐吴那次就很好说了,只有朱桓为吴国找回些面子,其余几路,或多或少都被魏国爆了。既然陈寿为陆逊隐晦,陆逊在这个战役时所在的地方已经成了谜,所以我就不多说了。陆逊在于蜀国对峙的说法是可笑的,如果南郡丢了,整个荆州就都没了,你还和谁去对峙?南郡是你陆逊的封地,你可以不要,蒋壹是你的部下,被阵斩可以与你无关,但见死不救,看着朱然被围,看着诸葛瑾被爆菊,真是有些。。。不过好在魏国最后撤退,吴国成功保住疆土,曹丕立威,大家都满意了。剩下的就更加好说了,226年江夏之战,孙权被文聘来了个空城计。231年孙布用周鲂的方法骗了一下王凌,但似乎没有效果。然后,孙权为了配合猪哥北伐,于229、230、232、233、234年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北伐,至少不比蜀国规模小,陆大都督也参与了数次,但其结果是明显的:在陆地上,他们根本不是满宠的对手。据说陆逊参加了236年的北伐,但曹魏方似乎没有记录这次,按理说襄阳被攻击不是小事。 但这次北伐,陆逊抢劫人口的事情被裴松之同志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就好像陆逊是他的仇人一样。但事情的真相似乎是这样的,陆逊的孙子陆机当年灰常牛。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爱之!”机乃止。吾彦为了不得罪陆家,想了那么样的一个答复,还是免不了陆机仇视他,你说同时代陈寿敢不给陆逊写好的吗?裴松之却不用怕,所以他替陈寿说了想说的话。不管真相是怎样的,总之这次北伐,连孙权和诸葛瑾传都没有记录,难以作为陆逊的功绩。238年,满宠撤离一线,高升太尉,而此时陆逊似乎也远离了一线,渐渐参与到太子之争中。总体来说,陆逊大都督人气虽然非常高,在位的时间也非常长,但军事上东吴有喜有忧,保境安民工作做得很到位,不过未能夺得一郡之地是最大的悲剧,所以这里我把陆逊排在吕蒙之后。这时,吴国的都督应该渐渐变为了诸葛恪。公元241、243、246年,吴国又进行了3次 类似掠夺的行动,目标似乎就在于掠夺人口,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此时对吴战线的指挥官是大大有名的司马懿。咱们的宣帝在晋书中 动不动就斩首万计,241和243年这2次也是,但毫无疑问的是,东吴确实成功的掠夺了一些边境城市的人口,并且主力未遭到重大损失。诸葛恪参加了241年的北伐行动,担任攻打六安的工作,又指挥了243年攻六安的行动,都取得了一定成功。诸葛恪是个非常风趣的人,所以深得孙权喜爱,孙权托孤时,诸葛恪就是其中一个。249年,是魏国动乱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一月,发生了有名的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夺得了政权,曹氏失去了政权,庶族在魏国失去了权利。但转年,也就是傻子年,王昶上书诋毁了孙权一番,然后建议说咱打荆州吧。很快王昶就得到了批准,接着他分兵三路攻打荆州,并且三路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此次战役演义并无记载,东吴损失很大,但是诸葛恪并未参与。之后是三国后期非常有名的重要战役,那就是东兴之战。此战诸葛恪大胜魏军,丁奉也在此战出了风头。诸葛恪是盛极而衰的典型,因为之后他发动了第五次合肥之战,也叫做合肥新城之战,战前他在扬州强征了20w人,当时怨声载道,后来打新城时又被张特耍了,情节和演义类似。之后又是瘟疫,吴军只能被迫撤军,路上死了很多人,魏国援军大将 司马孚手上也有20w大军,还有毌丘俭等名将,他们表示穷寇一定要追,吴军撤退时有很多人被抓,损失很严重。其实这一年是吴蜀的灾年,2家的北伐都非常不走运。总之这次吴国损失很大,但诸葛恪并不认错,反而变本加厉,所以后来被孙峻暗杀了。我觉得诸葛恪志大才疏的说法并不是很正确,因为孙权晚年开始搞政治斗争,孙权死后更是连年搞政变,诸葛恪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并未让吴国在军事上很丢脸,也算不错了。我佩服诸葛恪,主要是因为他反驳 反驳他的人时,说的那些话。在那个年代,吴国朝中没有几个人愿意打天下,要是抓魏国几个人做壮丁还行。诸葛恪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来说明北伐的重要性,虽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统一总是比割据好的。就军事上,我认为诸葛恪可以排到鲁肃之前,陆逊之后的。之后,吴国继续政变,吴国参加了淮南三叛中的2次,也是三国最大的几场战役。但孙峻显然不会打仗,跟全主通奸才是他真正的特长。孙綝比孙峻还要弱智些,就不提了。然后,吴国还要政变,直到孙休上台,才算画上了句号,但是吴国还是无法彻底化解皇室与士族的矛盾。到了263年,魏灭蜀,此时战争已经没有平衡性可言了,陆抗大都督虽然打得非常漂亮,还是以少胜多 赢了西陵之战,但晋国部队并未受到重大损失,不提也罢。所以我最终的结论是,吴国历届都督的吴国军事水平排名:周瑜时期》吕蒙时期》陆逊时期》诸葛恪时期》鲁肃时期。他们面对的魏国军事力量大概是这样的:诸葛恪时期》陆逊时期》周瑜时期=吕蒙时期=鲁肃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