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着未知的磕磕绊绊,就像成长的道路,如果想要少走一些歧途,最好要遵循一些规律,这规律不代表着按部就班地死板生活,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态度。把握着这种适度的生活节奏,平淡的生活就能多一份安稳和闲适。
"白岩松"式的假真诚
白岩松曾经表示:"在人的一生中,幸福占5%,痛苦占5%,剩下的90%就是平淡。但是这5%的幸福又能够让人们忍受那5%的痛苦并接受90%的平淡。"
这是他独特且清晰的"人生观"。人们总是追求所谓的"幸福"而去努力奋斗,但其实,上天给予每个人的幸福都是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幸福无限地延伸,不难发现似乎所有的经历都夹杂着丝丝"甜味儿"。
这就是"白岩松"式的人生,运用具体的数字,语言真诚,字字珠玑。作为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白岩松的言论追捧者众多,但偏偏有这么一个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自己对白岩松言论的否定。
这个人就是王朔,王朔1958年8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当代著名作家、编剧。他的小说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对白话文的表现力通俗且充满活力,但语言极其辛辣,以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带有嘲讽意味。
文学家王蒙曾经评价王朔:他和他的小伙伴们的"玩文学"恰恰就是一种横眉冷对、高锯人上的救世文学的一种反动,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
所以王朔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白岩松"假真诚"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在发文的开头就表示,看到白岩松这个人第一感觉是这个人很得意,他的视线总是不看观众,给人旁若无人的印象。
在没有深刻了解白岩松这个人的时候,很多人通过王朔的评价,会第一时贺迅孝间感觉这是个趾高气昂的"登昌族徒子"形象。
王朔始终认为白岩松自认为的真诚,不过是骨子里的做作,这些"真诚"、"正面"夹杂着伪装,这种"虚假式"的表演和"作秀"无异,而且是比"作秀"更高一阶级的"做作"。
白岩松的"假真诚"令王朔很倒胃口,在王朔的观点中,白岩松白岩松除了"为名请命"这些社会共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观点,更多的像是一种为了博得大众好感的"跟风行为"。
这只是王朔对白岩松否定的一个方面,在另一个方面,王朔最看不惯白岩松偏爱用一些肯定的词汇,比如"一定"、"应该"、"肯定"等偏绝对性的词汇。
王朔十分反感白岩松在在谈及同事、国家大事等问题的时候,总是爱将话说得很漂亮,特别官方,王朔将之称为"播音腔"禅稿。
最让王朔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白岩松的一句自夸:"坐在第一排",王朔十分厌恶这话背后的等级分化,他不明白的是: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坐在第一排无非是为了接受更好的观影感受,坐在最后一排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有时候更静谧。所以王朔一直对白岩松的言论不太看好,对他言语中所传递的信息颇有质疑。
自以为是的"真诚",是做作的表演
白岩松作为著名的央视主持人,身上还被贴上了主持人、记者、作家等令人羡艳的标签,他身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思想活跃、语言精辟等优点被大众所认可。
在大众心里,白岩松更多的给人以严肃的正能量,语言犀利,但字字珠玑,虽然刻板,但也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上很多的黑暗处不为人知的社会问题,而很多时候白岩松会以此为权威,从而更加正襟危坐地向社会传达自己"不容置疑"的权威。
而在王朔眼里,央视是权威,但央视的人不一定都是权威,而白岩松就是他认为的"非权威"的代表。
这种"非权威"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假真诚",一种"假大空"的表演罢了。正如社会上许多依仗着自己出生时的"星光璀璨",以为这一辈子就顺风顺水,但其实这只是那些"拼爹""拼妈"的人的一种"白日梦"行为。
拥有一个好的出生、家世背景只会帮助这些人扫去一些成长路上的枯枝落叶,但上帝是公平的,前方是暴风雪还是狂风骤雨都是要自己去体会的。
还有另一种人,以为顶着光环就可以轻易摘掉癞蛤蟆的光环,以为在人前说几句"体面话"就能成为"人上人",殊不知这背后要经历多少磨砺。
更夸张地说,"不知天高地厚"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些轻易将自己捧得过高的人都是不可取的,他们背后掩藏的利害关系一般人无从知晓。
所以白岩松式的"假真诚"饱受争议,也是情有可原。虽然王朔对白岩松的"假真诚","真做作"的评价颇有着一些主观臆断的意味,反而会让一些人觉得王朔有"作秀"的嫌疑,为了蹭白岩松的热度,反而失了自己的风度。
但"一个巴掌拍不响",王朔只是亿万个普通观众的代表而已,他的"发文"掷地有声,才更体现人们对白岩松的真实观点。
不作死就不会死
作为文化领域的名人,王朔何必大动干戈对白岩松针锋相对,给他人一丝宽容,不正是增添自己风度的好机会吗?而王朔偏要反其道行之,真是令人叹息。
白岩松即使是真如王朔所说的那样在提及某些事情的时候沾沾自喜,在采访中总是透露着优越感,这也是他多年来在文化界摸爬滚打的结果,况且白岩松在自己所工作的领域确实硕果累累。
而王朔一个"局外人"过多评价,未免显得有些无中生有。
他们二人都是优秀的人才,又何必在言语上互相博弈呢?人才之间不应该是"惺惺相惜"的?又何必"针尖对麦芒"呢?两个人都是敢说敢做之人,个性独立,身上的闪光点也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某些时候,心灵上的乐观豁达,退一步,才能获得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