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由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而台湾海峡又风高浪大,海难频发,所以直到明朝以前,台湾仍然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孤悬海外的台湾成为了亚美两洲的中转站。台湾,北可以联络日本,南可以直到南洋,东可以横渡美洲,西可以通航南亚。日本的铁器、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美洲的黄金、烟草基本都要经过台湾。
而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的荷兰人深知台湾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明万历、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曾两度侵占澎湖,均被明军击退。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转而侵占了中国台湾西南部,并在此建立了台湾城(荷人称热兰遮城)。崇祯十五年,荷兰殖民者又打跑了侵占台湾北部基隆地区的西班牙殖民者,从而侵占了整个台湾岛。
公元1661年,郑成功为了“反清复明”的需要,急需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决定收复台湾。当时,康熙皇帝刚刚即位,清朝统治者也希望借用郑成功之手收复孤悬海外的台湾,所以,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期间,清军停止了对郑成功的用兵。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一直希望能够以台湾为基地,最终实现他反清复明的凌云壮志。郑成功仿效明朝的政治制度,在台南市建立了承天府,在嘉义建立了天兴县,在高雄建立了万年县,挑选官员全权负责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为台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此举也让郑成功在台湾拥有了极其崇高的地位。据记载,郑成功带领将士去高山族一个部落视察的时候,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四个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郑成功说:我来到台湾,赶跑荷兰侵略者,不是为了金银财宝,是为了收复国土,保护你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说罢,郑成功就收了野草和泥土而留下了金子和白银。因此,台湾人就将郑成功视作了台湾的保护神,在郑成功死后,台湾各地纷纷为他兴建庙宇。
郑成功死后,台湾在其子郑经和其孙郑克塽的苦心经营下,台湾已经不再是孤悬海外之地,而变成了地肥水美的宝岛,其人口也出现了高速的增长。不过,台湾毕竟是一处孤岛,很多生活物资还必须依靠大陆。
自康熙皇帝亲政以来,为了收复台湾,曾数次遣使前去台湾与郑经谈判。郑经要求清朝在对待台湾的问题上,能够像清朝对待朝鲜一样,当成清朝的属国而不是清朝的一个省府。台湾军民不剃发、不易服。康熙皇帝果断地拒绝了郑经的要求。
康熙皇帝平定吴三桂之乱以后,经过一段休养生息后,认为收复台湾的时机已经到来。在与台湾方面平和沟通无果后,康熙皇帝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海禁政策,断绝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其实,海禁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的确可以割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使其失去接济,出现物资的短缺。但是,清廷因为海禁,沿海各省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槐扮不仅沿海各省的大片良田荒芜,国家税收减少,对外贸易停顿,还造成了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所以说,仅靠海禁政策是无法逼迫台湾就范,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康熙二十一年,随着姚启圣和台湾和平谈判的再次破裂,康熙皇帝终于痛下决心,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决定利用武力收复台湾。
施琅曾经是郑成功的部下,由于性格上的冲突,两个嫌隙渐生。施琅于是就从厦门逃到了南安,希望借助郑成功的叔父郑芝豹的关系,漏明运化解两个人的矛盾。郑成功听说施琅叛离了自己,勃然大怒,就派人追杀施琅。谁知派去的人,没有完成刺杀任务,又害怕郑成功治罪,就谎报军情,说施琅已经投降了清军。郑成功一怒之下,竟然没有详细调查,就将施琅的父亲和兄弟杀害。施琅闻此噩耗,走投无路,遂投降了清朝,并在内心恨死了郑氏一族。
自施琅投降清朝以来,一直主张武力收复台湾,为父兄报仇。不过由于施琅是郑氏降将,再加上当时清廷对台湾的政策主要是以抚为主,所以,施琅的请求并没有得到清朝的批准。施琅见清廷与台湾郑氏的谈判再一次破裂,再次上书朝廷,强烈要求朝廷趁台湾郑经刚刚病逝,而其子郑克塽根基未稳,民心未固,军情尚虚之际,进攻蓬莱,直捣台湾。
福建总督姚启圣和康熙皇帝的宠臣李光地也先后向康熙皇帝推荐返梁施琅,说他“才略优长,谙练军事”,是武力收复台湾的不二人选。于是,康熙皇帝亲自接见了施琅,听取了他对收复台湾的看法和意见。施琅侃侃而谈,康熙皇帝深为满意,不仅同意了施琅的征台计划,还授予他福建水师提督一职,加太子少保,全力负责武力收复台湾一事。
不过,康熙的这一决定,仍然遭到了朝中部分大臣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施琅本是郑氏降将,让他带兵,说不定到了台湾就反叛了清廷。而康熙皇帝则认为,收复台湾,如果施琅不去,“台湾断不能定”。于是力排众议,让施琅全权负责平台事宜。这也表现了康熙皇帝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见识。
施琅果然没有让康熙皇帝失望。经过施琅长达两年的训练,大清水师已经初具规模。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亲率500余艘大小战舰,2万多名水兵,乘北风劲吹之际,从东山岛出发,进逼台湾门户澎湖列岛。郑克塽匆忙迎战,全然不是施琅的对头,澎湖列岛心归施琅大军。郑克塽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了清军。
至此,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