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无力反抗,为何其他藩王也不反对?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死后,他伤心欲绝,几经考虑之后,他立朱标次子为皇太孙,将来继承皇位。后来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少不更事,他的心腹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建议他削藩,裂清建文帝听从众人建议,于是草率削藩。

此事伤及燕王朱棣的利益,于是在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艰苦战斗,建文帝最终无力反抗,在宫中放了一把火。朱棣冲进宫门口的时候,建文帝已不知所踪,只留下一具存在争议的尸体。

按理来说,朱棣此举就是谋反,虽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但瞒不过所有人。众所周知,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个个都封了藩王。既然朱棣想当皇帝,其他藩王肯定也想,那朱棣起兵的时候,建文帝无力反抗,为何其他藩王也不反对,换句话说,他们为何会任由朱棣抢皇位?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无力反抗,为何其他藩王也不反对?

其实这件事很简单,其他藩王就算想当皇帝,也想反对朱棣,但是他们不敢,也做不到。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几大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身份优势

史书中对于朱棣的生母,一直都存在争议,《燕王令旨》中说:

“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

《明太祖实录》以及《明史·成祖本纪》中,也是这样记载的。

然而经历代学者考证,这只是朱棣为了保证自己继位的合法性,而篡改出来的身世,实际他的生母并非马皇后。可不管他是不是马皇后嫡出,他都是朱元璋的第四子。

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确实都是马歼吵皇后所生,都是朱元璋的嫡子。氏源侍然而朱标英年早逝,秦王朱樉于洪武二十八年病逝,晋王朱棡于洪武三十一年去世。朱棡在三月去世,同年五月朱元璋驾崩,因此在朱元璋去世时,朱棣就已经是长子了。

所以不管朱棣是不是马皇后嫡出,当时他也是长子的身份,拥有合法继承权,其他藩王要想抢皇位,要不除掉前面的哥哥们,让自己成为长子,要不就以实力说话,直接打败朱棣。可没人有这样的实力,这就是要说的第二点。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无力反抗,为何其他藩王也不反对?

二、实力差距

在众多藩王中,实力最强的,就属九位边塞王了,其中就包括朱棣。其余内地藩王实力远不如朱棣,所以他们不敢反对。

至于其他的边塞王,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此时已经去世。辽王朱植一早被建文帝召回,手中兵力大大衰减。谷王朱橞原本支持建文帝,在靖难之役爆发时,极力保护建文帝,然而建文四年,朱橞见大势已去,便开城投降了,说明他的实力也不如朱棣。

代王朱桂性格暴躁,早在建文元年,就被贬为庶人,所以当朱棣起兵的时候,他已经没有任何实力了。庆王朱栴一早就支持朱棣,后来得到朱棣重用,所以他从一开始,就自知不是其对手。

肃王朱楧在建文元年,也遭到建文帝打击,实力早已不如从前,根本无力与朱棣斗。如此一来,唯一有点机会和朱棣斗的,就只有宁王朱权了。只可惜当初建文帝撤掉其护卫,将宁王召回京,导致最后朱棣将宁王的兵力转移到自己手中。

如此一来,其余边塞王也不是朱棣对手,反而朱棣的实力大增。因此别的藩王不敢反对他,此时的朱棣可谓是一家独大。

三、众人心声

当初朱元璋分封藩王,一来是为了将天下掌握在老朱家,二来是为了使众位藩王团结一心,共同扶持位于正中的皇帝。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无力反抗,为何其他藩王也不反对?

但每个藩王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为了保证利益,他们大多会选择趋利避害。建文帝上台之后,草率决定削藩,立刻侵害所有藩王的利益,这时候他们便选择抱团取暖,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眼看着快要轮到自己,这时候都想起兵取而代之,但又没十分把握。因此朱棣出面,正是所有藩王的心声,所以他们即使不会出兵帮助朱棣,也不会选择反对他。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朱棣登基后,当初没有和他作对的藩王,全部受到善待。如果当初他们选择团结起来勤王,最后朱棣被打败,那么他们的命运仍然是被削藩,没有人会这么傻,选择帮助皇帝来削减自己的利益。所以朱棣起兵,正是“王”心所向。

四、接受现实

出于以上原因,藩王不能阻止朱棣,也害怕自己帮助建文帝之后,仍然会受到削藩的迫害,所以只能隔岸观火。等到朱棣打到宫门口,此时建文帝已下落不明,皇位已经算是到了朱棣手中,大家不想接受现实都不行了。

所以朱棣的胜利,除了他自身实力强大,和建文帝少不更事,完全不是他对手外,还和众位藩王,为了保护自己利益有关。当初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时候,是想子孙能够团结起来,而他没想到的是,当大家团结起来的时候,不是为了勤王,而是在帮助朱棣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