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二战中V1导弹用什么方法对目标定位打击,当时也没有卫星,没有激光制导。

二战中V1导弹用什么方法对目标定位打击,当时也没有卫星,没有激光制导。

V1是惯性制导,所以制导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它由陀螺方位仪,空誉薯颤速计,高度计,机械计时器,油路切断器构成。 V1在发射前,发射人员首先根据发射场地的地图坐标和轰炸目标的地图坐标,计算出导弹飞行方向和应该飞行时间。导弹起飞以后,陀螺方位仪开始发挥作用,让导弹保证向预定的方向飞行。空速计、高度计在飞行中保证导弹的速度和高度,防止其由于速度过低或者高度过高被敌方拦截或坠毁。机械计时器则保证导弹的飞行时间。当到达飞行预定的时间后,机械计时器发挥作用,激活油路切断器。该仪器切断油路供应,导致导弹失去动力,同时打开阻流板,让导弹大幅度减速。此时导弹向下俯冲,击中地面目的。 V1导弹限于当时的技术,采用的是简单的惯性制导,也就是通过简单的机械工具,通过初期计算飞行时间,之后控制导弹实际飞行时间和计划的时间相吻合,然后使得导弹下落,击中目标。 这种制导方式显然是很不准确的,导弹在飞行的时候,会受到非常多的影响,造成大的偏差。这是之前计划的时间无法预料到的,最常见的就是大风(受风阻力和气候变化影响,很多导弹到了预订时间,甚至离伦敦还有几十公里的距离,就提前爆炸了)。况且,就算完庆败全没有任何因素影响,导弹飞行到目标上空的时候,也有644公里/小时的高速,也就是每秒钟差不多要飞行200米。 而当时的油路切断器是机械工具,切断油路需要至少好几秒的时间,往往有数秒的偏差。一旦有偏差,导弹就已经偏离目标数百米,不可能准确击中目标。实际上,由于制导技术的落后,V1导弹的一般偏差有3000米。换句话说,如果单纯根据命中几率来说,V1导弹像攻击一个实际战术目标,比如一个数十米长度的兵营,要发射数万发,才有可能命中1发。至于V2导弹,它使用的则是惯性加无线电制导。 V2导弹手亩垂直发射,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1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 V2导弹的制导系统跟V1大体相似,不同的是陀螺姿态仪和加速度控制器,前者用来测量导弹立体飞行姿态,保持导弹发射方向。后者用来掌握导弹的及时运动速度,控制导弹在规定高度的转向。到了预定时间和高度,燃料供应器切断燃料,让导弹失去动力下落。 由于V2导弹飞行速度极快,必须之前仔细计算出一系列复杂数据,包括弹道,飞行航路和速度。在今天,通过高性能计算机测试这些数据,也是非常需要时间和繁杂的。在没有计算机的当时,靠手工精确计算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使有了精确计算,能够严格保证飞行的方向和速度,但此时的导弹速度极高,所以仍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切断燃料供应。1到2秒的误差,就会造成数公里的巨大偏差(导弹最大飞行速度为每秒1.7公里)。现代弹道导弹,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切断燃料时间控制在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秒,这样导弹仍有数百米的偏差。当年依靠机械仪器切断燃料而造成巨大的导弹偏差,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