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共有35个儿子,11个儿子因为年幼夭折未序齿,列入排序的共有24人。
长子胤禔(1672年-1735年)
太子胤礽(1674年-1725年)
三子胤祉(1677年-1732年)
四子胤禛(1678年-1735年)
五子胤祺(1680年-1732年)
六子胤祚(1680年-1685年)
七子胤祐(1680年-1730年)
八子胤禩(1681年-1726年)
九子胤禟(1683年-1726年)
十子胤䄉(1683年-1741年)
十一子胤禌(1685年-1696年)
十二子胤祹(1686年-1763年)
十三子胤祥(1686年-1730年)
十四子胤禵(1688年-1755年)
十五子胤禑(1693年-1731年)
十六子胤禄(1695年-1767年)
十念弯稿七子胤礼(1697年-1738年)
十八子胤祄(1701年-1708年)
十九子胤禝(仔孝1702年-1704年)
二十子胤祎(1706年-1755年)
二十一子胤禧(1711年-1758年)
二十二子胤祜(1712年-1744年)
二十三子胤祁(1714年-1785年)
二十四子胤秘(1716年-1773年)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闹圆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