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大寨实行农业集体化第一年,就制定了改造大自然的规划。他们凭着扁担、箩筐、锄头、铁镐,在土石山上开沟造地,平整田地,蓄水保粮,抗旱防涝,用秸杆还田,增施农家肥,改良了土壤,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52年亩产237斤,1962年增至亩产774斤。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冲垮100条大石坝,颗粒无收的耕地180亩,冲塌了113孔窑洞,倒塌房屋77间。灾情十分严重,凯举毕但,大寨人没有气馁,他们不要国家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一年时间,就医治了这场毁灭性的灾害。大寨大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逐渐改善社员生活的同时,向国家交售粮食175万斤,每户平均2000斤,这在当时困难重重、粮食产量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他们的奉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不愧是农业战线上艰苦奋斗的典型,他们的先进事迹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发奋图强,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恶劣的大自然奋争,与一切困难奋争,中央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恩来把大寨的基本经验总结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在我国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国内外斗争形势十分严峻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习大寨的盯芹这种精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在后期,“学大寨”被走了样,它无限地成为了国家政治的“风向标”,被任意曲解、泛滥和放大,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答凳的人拿来作为自己的政治台阶。可喜的是,大寨人没有顾及过去的是是非非,而是紧跟住时代的步伐,艰苦创业,发挥其独特的品牌优势,使大寨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