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最早起源于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西周便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之后儒家的“仁”政、墨家“兼爱、非攻”都含此义。其中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直接地阐述了把人或民当作根本的思想。 但以人为本的思想普遍被人们接受是在16世纪的西方。众所周知,中世纪的欧洲是宗教神学统治的黑暗时期,“哲学是神学的婢女”。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打开了摆脱神的统治的闸门,在但丁、彼特拉克等代表人物的领导下文艺复兴席卷整个欧洲,人们要求解放思想,摆脱神的禁锢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他们主张个性解放,肯定人权,反对神权。16世纪文艺复兴达到鼎盛,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此人文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由禁区走向热门的曲折之路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几十年里“人权”这一概念一直未被接纳,90年代在企业文化中引入西方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才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理论的误导。中国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是苏联模式的传统马列主义,它否定人的个性,排斥人道主义,坚持阶级斗争、革命和专政,把人与人的斗争推到极端。同时争论不休的“姓社姓资让咐”的问绝滑蚂题,使领导者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否定了以人为本这一“资本主义”的形态,并斥之为修正主义。斯大林时期的民众在政治上并埋没有个人权利,在经济上也仅仅作为为国家实现目标的工具,集体主义将个人与国家的对立很难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二是党在建设时期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任务是带领人民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腐朽没落的反动统治。但是建立政权之后就不同了,应当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执政党应当面向全社会执政为民。如果不以人为本,就可能偏离公正,驶离正确的道路。 “以人为本”的思想被压在人们心中不见天日,直到改革开放才慢慢被人们认可。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当作首要任务,将其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得失成败的标准”。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让人们迅速摆脱了贫穷。 但片面地单纯地强调生产力,不注重综合指标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政府官员为了政绩,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事实并未带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于是1992年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评价标准,开始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相关文章
-
思想汇报怎么写?学习生活工作思想上。
2023-06-30 01:01 阅读(621) -
思想的碎片:刘作翔法学言论选
2023-06-14 10:23 阅读(601) -
思想是我的盐
2023-06-06 13:38 阅读(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