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唐文宗即位后,深恶宦官专权乱政,乃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谋内外结合而除之。太和九年,李训和舒元舆等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名,试图将宦官一网打尽。  唐文宗是由宦官从十六王宅中迎出而立为皇帝的。文宗的祖父宪宗、哥哥敬宗都是被宦官杀害,其父穆宗也是宦官拥立的。为了“刷君父之仇耻”,文宗决心剪除骄横的宦官。宦官最初是以一种特殊的奴隶身份出现的,但此时的宦官却握有军权,控制禁军,指挥朝政,实力非同小可。而文宗本身是由藩王登上皇位的,既没有东宫之侍者,也很少有心腹重臣。当时的朝官中党争激烈,对去宦毫无兴趣,文宗只有在资历不深的朝官中寻找可靠之人。最先被文宗看中的是孤寒而进的翰林学士宋申锡。于是文宗与宋申锡密谋去除大宦官王守澄,却不料密谋泄露。王守澄等人反诬告宋申锡谋反。宋申锡被贬,死于开州。  第一次去宦虽然失败,但文宗并没有因此灰心,相反,他吸取教训,又开始物色新的人选。这时,李训与郑注便应运而出。  郑注为维州翼城人.家世微贱,机智善辩,医术高明。行医到徐州,由牙将推荐给节度使李愬。李愬服用郑注的药很有效验,就任用为牙推,后把他推荐给监军宦官王守澄。王守澄为枢密使,就带郑注入京。大和七年,文宗患了风疾不能言语,王守澄便推荐已为昭义行军司马的郑注进京为文宗治病,很有效果。由是郑注得宠,被召入长安。李训是世家子弟,李逢吉的侄子,精通经学,中过进士。曾因事流放,后来居住洛阳,认识了郑注。郑注将李训介绍给王守澄,王遂将其推荐给了文宗。由于李训“倜傥尚气,颇工文辞,有口辨,多权数”,文宗“以为奇士,待遇日隆”,任为四门助教。  李训能言善辩,仪表秀伟,为文宗侍讲时,谈及宦官事往往言词很激愤。文宗觉得他可以倚重,就向郑、李吐露心事,李训和郑注遂以清除宦官为己任。两人受文宗重用后,利用牛、李两党的矛盾,将阻碍他们仕途发展的党人全部逐出朝廷。大和八年(834年),李德裕被贬。大和九年,李宗闵被贬。两党的党魁均遭贬逐,其党人也多受牵连。一时间,牛、李两党几乎被逐一空,为李训、郑注的晋升扫平了道路。在职高位重、力量壮大的同时,李、郑二人又充分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把与王守澄不和的左神策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三个大宦官迁到地方上去为监军。当时人们传说宦官陈弘志是害死宪宗的元凶。李训就为文宗设计,把陈弘志从山南东道监军任上召回,行至青泥驿杖死。不久文宗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以舒元舆为知制诰,李训为礼部侍郎,并都同平章事。然后又利用与王守澄有矛盾的宦官仇士良,把王守澄除去,改任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实际上夺去了实权。不久,派宫中使者李好古到王守澄府第中赐毒酒,逼令自杀。至此,去宦行动已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在此后如何剪除所有宦官的问题上,李训与郑注发生了分歧。郑注本打算利用王守澄出葬滻水,宦官集体送殡的机会,一举歼灭所有宦官。这便是史上所称的“滻水计划”。而李训则密谋“甘露之变”,而且赶在滻水计划之前实行了。  甘露之变发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当日早朝之时,百官群集。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金吾左仗院中有甘露夜降石榴树,请皇帝亲往观看。树木之上凝有甘露,本来是极其平常的事。如果是在夏秋之季,确实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当时是十一月下旬。地处北方的长安已经十分寒冷了,不太可能有甘露。如果偶尔真有甘露降临,就会被看作是大吉大利的兆头。因此,当韩约称甘露降于皇宫之内,百官立即向文宗拜贺,李训、舒元舆请文宗亲观此祥瑞。金吾左仗院在含元殿左前,文宗与百官到了含元殿内,命宰相李训及中书、门下两省官前往核实。李训去金吾左仗院察看后,报告文宗说:“恐怕不是真的甘露,不敢轻言。”文宗又命左右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等宦官再去验看。这时,金吾院中早已设下伏兵,其实是引诱诸宦官到金吾院内,围而杀之。宦官走后,李训急召守在丹凤门外的兵士进宫以备接应,但将军王璠却因害怕而不敢前行。他手下的士兵虽然到了含元殿下,但却吓得不能正常行走到含元殿。而另一支由郭行余统领的接应部队更是连影子也不见。一时间,含元殿下乱成一团。 再看仇士良等诸宦官,由韩约陪同前往金吾院。韩约因紧张过度而面色发白,汗流不止。仇士良正觉奇怪.恰巧一阵风吹过,吹动布幕,露出伏兵。仇士良大惊,率诸宦官连忙退出金吾院,奔回含元殿。守门人想要把殿门关上,被仇士良一声厉喝,吃了一惊,竟来不及把殿门关上。李训急呼卫士上殿保驾,已经来不及了。宦官对文宗说:“事急矣,请陛下还宫!”即把文宗扶上软舆,准备回宫。李训上前阻止,仇士良大呼李训造反!文宗却说李训不是造反。仇士良将李训击倒,李训还是抓住软舆不放。这时,金吾卫士已到,京兆少尹罗立言率京兆府三百多人从东面来,御史台中丞李孝本率御史台从人两百多人从西面来,三方纵击,宦官死伤十多人。此时,御驾将入宣政门,李训仍抓住软舆阻止宦官把文宗抬进宫。但文宗见大势已去,便呵斥李训放手。御驾进了宣政门,宦官把宫门关上,高呼万岁。百官见文宗落入宦官手中,均知大事不妙,四散而去。李训知道大势已去,就穿上随从小吏的绿色衣服,骑马逃出长安。  不久,宦官调集禁军大杀朝官。李训、郑注、王涯、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等17人被杀,其族人也无一幸免,朝中几乎为之一空。文宗也差点被废,此后就纯粹成了宦官手中的傀儡,最后忧郁而死。这便是唐代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以宦官的胜利而告结束。此后,宦官气焰更为嚣张。“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唐王朝一天一天地衰弱下去。  关于甘露之变,仍有一些问题不很清楚。我们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事件呢?  有人认为甘露之变是李训纠集少数私党组织的武力夺权事件,目的在于一网打尽宦官,取得挟持皇帝的权力,实现个人专权,独揽朝政的野心。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在搞掉王守澄等资历很老凌忽君主的宦官之后,文宗的目的已经达到,而李训、郑注是欲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企图控制朝政,才背着文宗谋划尽诛宦官。  这样的说法,与我们平时在历史书上看到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李训等人与文宗志除宦官的思想是一致的。文宗参与了甘露之变的谋划并在事变中配合了李训等人的行动。甘露之变是一场在文宗首肯下的反宦官斗争。更有人认为,这是文宗为了剪除宦官而由其一手策划的一场宫廷政变。事变之前,文宗考虑周密,而策划者李训、郑注计划详尽。当时文宗深深忧虑于宦官之祸,欲谋诛宦官,但却不敢与外朝宰相谋议。宰相作为中央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来应该是皇帝依靠的积极力量,但文宗时期的宰相大都不同程度地依附宦官,他们无意反抗宦官也无胆诛除宦官,其主体已失去了与宦官相抗衡的斗志和锋芒。文宗已清楚地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不可能与宰相们共商大计。作为一个还可算是有主见的皇帝,李训、郑注作为“孤寒新进之士”的代表人物被文宗视为合适的人选加入了这场反宦官的斗争中。  甘露事变之后,由于宦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宦官气焰更加嚣张,不再信任外朝士大夫,朝官和宦官之间更日益对立,唐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