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夏衍的资料

夏衍的资料

夏衍,中国文学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95年。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祖籍河南开封。 他在幼年时期,受其家乡的革命先驱秋瑾事迹影响,对社会的黑暗现状不满。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20年留学日本,1924年经孙中山介绍加入国民党,担棚毕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1929年参加筹备左翼作家联盟,次年帆带当选“左联”执行委员,并与郑伯奇、阿英、沈西苓等创办共产党领导下的第态和芦一个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1933年以后担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改编创作了6部电影剧本,其中《狂流》被誉为“中国电影界新路线的开始”;《春蚕》则是将中国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1934到1935年,他创作了《女儿经》、《自由神》和《压岁钱》等电影剧本和多幕剧《赛金花》。抗日战争爆发后,夏衍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到重庆任中共南方局文化组副组长,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这期间他写了许多电影评论和电影剧本《白云故乡》、《恋爱之道》等,特别是1937年创作的剧本《上海屋檐下》,将时代特征注入作品中的人物,结构和布局也符合小市民“各自为政”的生活特点。此剧在夏衍的创作上是一次大的突破,由此形成深沉、凝重、清馨、淡远的艺术特色。1941年,他完成了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春寒》。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地领导党的文化工作。 建国后,他一直从事文艺领导工作,在上海创办了电影文学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1956年,根据鲁迅的原著改编了电影剧本《祝福》,1958年,又根据茅盾的原著改编了电影剧本《林家铺子》。这两部作品,风格朴实、结构严谨,时代气息浓郁、人物形象饱满,成为共和国早期电影改编的典范。此后,他又先后改编(或与人合作改编)了电影剧本《革命家庭》、《故园春梦》和《烈火中永生》,其中《革命家庭》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日本友好协会顾问、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他“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