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政治背景 元朝末年,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农民起义的大潮,群雄割据、争战天下。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西平汉王陈友惊,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阂粤,截定八番,北逐胡君,清肃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于公元1368年正月在南京即皇帝位称明太祖,年号洪武,大明帝国宣告建立。 新成立的明朝政府立即采取了兴修水利、休养生息、减少赋税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扶植工商业、繁荣经济的措施,30年间国力迅速增长。 公元1398年明太祖逝世,传位皇孙惠帝朱允坟,年号建文。随即,惠帝的中央政府与分封诸王的地方政权矛盾激化。朱元璋第四子、镇守北平(现北京)的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起兵反对惠帝。3年后,他获得胜利,赶走了建文帝,登上皇位,称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成祖首先推行明太祖的“安养生息”政策,以求迅速修复战争的创伤。很快地就实现了“仓凛充积,天下太平”的局面。 明朝建国于我国的东南部,国都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可通过水上航路直达海外各国。明太祖朱元璋对周边国家采取和平外交政策。他刚刚登基即位就颁诏安南(越南北部):“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近远,一视同仁,故中国莫安,四方得所袜世,非有意于巨服之也。”明政府的对外方针是:“与远迩(近)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但也认为:“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此外,还把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柬埔寨)、逞罗(泰国)、占城(越南中南部)、苏门答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部)、西洋(地点不明)、爪哇、彭亨(马来西亚中部)、百花(地点不明)、三佛齐(苏门答腊的巨港,又称巴邻旁)、渤泥(加里曼丹,文莱)等国定为“不征诸夷国”。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如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派遣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救(帝王命令)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抵顺天道,,洛守肤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事实上,明朝对海外各国实行的是春秋时著作《礼记》上说的:“怀诸侯”、“柔远人”扰顷的方针。那时中国把邻近诸国作为“诸侯国”,而把遥远的国家作为“远人”。“怀诸侯”要“治乱扶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柔远人”则是指:“送往迎来,嘉善而矜(自大)不能。” 但是实际上,当时我国沿海和海外各国并不平静。日本楼寇危害我国东南沿海,安南经常侵扰中国边境,东南亚诸国相互攻战不息,恃强凌弱的情况不少,有的小国还派遣使者来中国寻求保护。与此同时,有的重要海域盗匪猖撅,海道难通。海外诸国来华朝贡的也有日渐减少趋势。而且,中亚地区的蒙古贵族统治者也在计划进攻中国,企图恢复元朝在中国的统治。为此,明政府也需要与中亚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牵制蒙古人对中国的进攻。 明成祖雄才大略,在巩固了国内统治和国力开始增强时,就派遣亲信的郑和等官员,组织庞大的船队,到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国家,执行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任务。因此,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解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间的争端,提高明帝国的威望,为明帝国形成万国来朝、太平盛缓好陆世的政治局面。当然,通过大船队的友好访问,也就自然扩大了国际交往和官方贸易。 当时中国皇帝自命为天子,要求海外各国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定期前来朝贡,这也带有“霸权主义”的因素。郑和访问的30多个国家都较弱小,其实力远远不能和当时强大的明帝国相抗衡,这是郑和使团出使成功的基本因素。
相关文章
-
背景墙装修用什么材料好
2023-11-09 13:19 阅读(554) -
西洋参,人参,高丽参,有什么区别?
2023-09-20 03:17 阅读(624) -
郑和七下西洋故事简短概括
2023-08-25 11:45 阅读(590)
1 西洋菜是什么菜啊?
562 阅读
2 郑和(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职工代表监事)
646 阅读
3 背景(网页游戏《赛尔号》中的装扮类型)
643 阅读
4 背景(汉语词语)
609 阅读
5 西洋(汉语词语)
67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