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释万行法师开示:关于修行的几个重要

释万行法师开示:关于修行的几个重要

释万行法师开示:关于修行的几个重要问题

你们坐在这里,有没有像是花果山、水濂洞里的感长切苦精差觉?你们在静坐的时候,周围的滴水声,是不是听得很附等语坐是左还从交余着清楚?是你们的头脑在听,还是用你们的心灵在听?如果你们说是头脑在听,那你们在打坐的时候,头脑没有工作,不应该360问答听才对。如果说是用心灵在听,心灵在用功修道,那么又是谁在听呢?如果你们的思想落在水的声音上,那么正源你们是否又在修道呢?究竟在修道时,周围的水声是否能听得见?一边听水声、一边修道,这两者是否相违背?如果说违背,修道应该躲避流水的声音。如果说细不违背,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理都不应该回避。你们在打与剂红识合马各坐的时候,心是住在道上,还是住在滴水的声音上?还是哪里都没住?住在水的声音上,不是道。住在道上,道又不需要星外住。如果你说:“无所住”,那你是处在大散乱中,此时此刻的你在干什么?除了打妄想,你还能干什么?理明,事不会。“风平,浪犹侵”是何意?

当初佛陀在雪山苦修六年后,骨瘦如柴,仍然没有悟道。后来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后,坐在菩提树下发了愿(言念画己坚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发了誓、赌了咒):我如果不开悟,就还受死在这个蒲团上。宁可粉身碎骨也不起来。这个时候,他进入真正的冥想当中。第七天,天刚拂晓时,睹明星而悟道。悟道后,又入殖植沙月就刚大定49天,获得五眼六通。

实际上真正的冥想,并不是密宗里面才有,更不是瑜伽术听真松尔算里才有,而是在佛陀修策供跟似非补炼的时候,他早已经用过了“冥想”。用现在话就是“观想”,当时叫做“冥想”。实际上冥想也不是在释迦佛的时代才出现的。最古老的宗教是肥接任衣然印度教,据他们教派本身流传的说法,有一万年的历史,而考古学家说是只有五千年。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总之它比佛教的历史要长。在印度教就已经有了冥想这个法门。佛陀在出家以前,以太子的身份,召集了全国各个教派的大师、搜集了好定岩持滑能名查各个教派的经典著作批类了,并全部学习完了这些经典,修完了他们的法以后,他觉得他们的法都不圆满(他并没有说他们是外道,只是说他们不圆满)。他带着这种心态,抛妈弃了过去所学的经典和所修的法门,自己独自清修、冥想,最后走字较快型方换扬绿原选脸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修行道路。

就印度教而言,他们当时是不愿意接受佛教的。因为在佛教里讲的一些道理,在印度教里早就讲过。但佛陀讲的,的确要比印度教的先师们讲的更加顾居安只圆满,但毕竟是建立在夜燃染例燃笑他们的基础上的。正如古人讲的:“从无到有难,从有到精易”。就像现在的汽车,是根据古人并铅的马车改进的,如果没有古人的马车做例子,很令连析度松面巴统律液难想象会有现在的轿车。又比如写出一篇文章,再找一个人去修改,这个修改的人可以找出很多不足的地方。的确,经过修改以后的文章会更加生辉绝清好,但是如果要修改文章的人亲自起草一篇文章,就远没有修改文章那么容易,修行的法门也是如此。这也就是为什么修行要代代相传的原因。如果没有传承,靠自己独自去领悟,简直是不可能的。我以前讲过:“独觉佛”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独觉佛,只能够针对这一段生命而言。之所以今生成为独觉佛,是因为他带有前世修行的记忆,延续到这一段生命来受用。如果没有前一世留下的种子,这一世它也不会发芽。尤其是上乘大法,必须自己修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够接受明师的点拨,这正与画龙点睛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叫老师给你点睛,你首先得把龙画出来。我不知道你们内在的龙,画到了哪一个程度?是否画好了?是否还不知道怎么画?有的人本来画得挺好,看了某一位大师的书,听了某一位明师的开示,他手中的笔反而又错乱了步骤,不知道该怎么画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不管你手里拿的是哪一种法,总之能拿的是心,所拿的才是某一种法,法是为了对治这个心的,如果心不散乱的话,手中一法也不需要拿。

今天我来回答几个问题,前几天有人给我写了个条子,要我回答几个问题。内蒙古的小伙子是否走掉了?(众答:走了。)

第一个问题:“他问自性的根本是什么?”要弄清自性的根本,首先要清楚“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佛性,佛性是什么?就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六尘。六尘就是本来面目。说得通俗一点:天上飞的、土里钻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土上面生长的,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通常大家天天找自己的本来面目,还往哪里找?你眼前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既然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为什么我们又和它沟通不了呢?因为被我们无始以来形成的非常非常厚的我执,把自己和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给隔开了,如果自己能够从“我执”这个厚厚的贝壳里冲出来,自然就能和自己的本来面目融为一体,就能够感受到自己不生不灭的这种力量。

人为什么那么迟钝?也是因为自己钻进了深深的我执里面走不出来了,和周围的环境脱离了,如果你的力量从我执里往外走出来,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了,你自然就变得非常敏感。为什么修到一定的程度会有他心通呢?因为你的力量不是往里走,而是已经从里面走了出来、和外面的力量融为一体。

通常大家修行的力量,既没有真正的走进去,更没有真正的走出来。走也走不进去,出也出不来,如果你真的走进去,就是处在三摩地中。如果你真的再从里面走出来,就是处在无相定中。就好像我们的脚,一只在门坎里边、一只在门坎外边,如果你真的走进去了以后,你在屋子里停留一个时期,最终你一定会走出来。走进去的时候意味的是“定”,走出来的时候就是“慧”。我们现在的状况,就是处在散乱当中,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所以我们现在人也不是人,佛也不是佛。红尘的福没有享受到,佛门里的清福更没有感受到。

通常大家连第一个阶段都没办法走完,更不用说走第二个阶段了。当你把第一阶段结束以后,再走出来,你就会把屋子里边无始以来所收集的宝藏,带到外面来与大家分享。这个时候你带出来的宝藏,才是真正的自己内在的心经,而不是悉达多的经。我们现在许多法师讲法,通常讲的都是佛经,而不是自己内在的心经。古师大德开悟后,不看佛经也不讲佛经,但他们的开示,自然符合佛经。佛陀当初也是走进了这间屋子,又从这间屋子里面走出去,把屋子里面的宝藏带出来,分享给大家。而我们现在许多修行人根本没有走进去,只是站在门口,是佛把里面的东西带出来,讲给我们听,我们听多了、看多了,凭着我们的记忆力,又讲给别人听,也正是因为我们听得多、看得多,就把我们自己内在的心经给失去了。当你走进了这个屋子,就是走进了自性,也就是见到了自己的佛性。当你从这间屋子里面走出来以后,才发觉外边就是里边,里边也就是外边,原本没有内、外。但是,这是对过来人讲是这样的,外边的就是里面显现出来的,外边不是里边,但也没有离开里边。所谓有内、外的区别,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我执”把内外隔开了。

本来不修行的人,“我执”还小一些;越修,“我执”越大;功夫用得越多,我执越厚,越没有办法冲破。因为不修行的人、修行差的人,他还知道谦虚。当一个人谦虚的时候,他的身体是张开的,这时内外也就相通了,也就融为一体了。当一个人用我执在做事情的时候,自然也就把内与外切断了,中间形成了一堵坚固的、我执的厚墙。我执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入道。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我执的话,那么现在周围滴水的声音,你应该听得清清楚楚,你们肯定会说,此时的我,听周围滴水声,听得清清楚楚。那么说明你的力量是向外边来的,如果你的力量是在向内寻找,自然六根关闭,不应该听到外边的滴水声。姑且我把大家都抬高一点:现在大家都没有我执了,身心内外已经全部放松了,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整个身体就像莲花一样开了,不分内与外。宇宙的阳光、空气都能够呈现在莲花里面。这个时候,周围有任何声音,你都听得见,任何形象,你都看得见。如果说你现在既听不见声音、又看不见形象,或者说只听到一种声音或一种形象,那么说明你的身心就有所住,是住在一个声音或一个形色上。真正融为一体,成为一体,是哪个声音,哪一个形象都没有停留在上面。此时的境界,绝对的整体、绝对的专一。就像一个打开的录音机,周围所有的声音,全部都能录进去,绝对不存在只录一种声音;又如一个摄像机一样,桌子上摆了10个苹果,它都能摄录进去,绝对不存在只录了一个苹果。

有许多人,当他在做事情的时候,旁边的人叫他,他听不到,有人走过来,他也不知道,你们说这是入定了,还是在散乱当中呢?你们回答。(大众:是散乱)散乱了,他怎么能把手里的事情做得那么好、那么专一呢?如果说是开车的时候散乱了,应该把车开到沟里面、碰到树上面,可他没有开到沟里,而是开得非常稳。这些都是修行当中的问题,你们平时参话头的话,这些都是应该参的话头;平时是冥想的话,这些都是冥想中的问题。他这种情况叫做“小定”,他定在了一件事情上。正是因为定一,而失去了万,如果“一”也不定,自然能够和“万”融为一体。但是对于凡夫来讲,他不是定一,而是处在万散之中。如果他果真能够定一的话,他就已经有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集中了。实际上我们修行的第一步,能定在这一项上就算是不错了,但这是针对中、下根器的人来讲的。如果是上上根器者,听到的当下即是。即是,为什么又解决不了自己的根本问题?那就说明,无始以来,我们的功夫没跟上来,一直是在理上做文章。即使是六祖,虽然他24岁就已经悟道了,但拿到衣钵后,还要修行15年。他这15年当中,就是所谓的在练功。他理上的功夫在24岁就早已通达,而真正的功夫圆满是在15年以后,甚至更后、更后,《坛经》法宝就是在他57岁时形成的。

他的第二个问题是:“凡夫是否也有千百亿化身”?大家说凡夫有没有千百亿化身?(众答:有或没有。顿汉师:凡夫也有千百亿化身。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宇宙,虽然每个人是一个个体,但是从来没有离开宇宙。我们和万事万物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怎么可能会脱离得开呢?……)

如果说圣人的千百亿化身是靠动念头的话,他这时的念头绝对和凡夫不一样。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就是后来千百亿化身的最初、最初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没有妄念,就不会有后来的千百亿化身。正是因为我们有千百亿个念头,才修成了以后的千百亿化身。能够达到千百亿化身的千百亿念头,绝对不是像最初凡夫的千百亿念头。这个很难讲啊,它本身是功夫上的,已经超越了语言。(众……)

我刚才讲的几句话,你们只需要明白一句就行了,我们今天的千百亿念头,就是以后修成的千百亿化身,也就是以后修成千百亿化身的基础,但是修成了千百亿化身的念头,绝对不是现在的千百亿念头。正是因为有现在的千百亿念头,才决定了将来有千百亿化身。此念头与彼念头,既是一样,又截然不一样,为什么我们现在具备千百亿个念头(也可以说现在我们具有千百亿化身),而我们自己感觉不到呢?因为我们的心太粗糙了,出去的力量,比我们的身心要精细几亿万倍,而我们现在的身心是粗糙几亿万倍,它们之间怎么会沟通呢?当我们把几亿万倍粗糙的力量,修到消失了以后,你每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化身。这个时候,你每一个念头出现,你都能够感受到,它是一个完整的“我”,在出出进进,甚至未出未进,也感觉不到自己有进有出。前几天有个朋友来电话,说想要来闭关。他说自己已达到六根关闭了,每天住在三摩地当中。我说你这是天天处在散乱当中,你还不知道。当一个人真的在散乱当中,他绝对感受不到在散乱当中,还误以为自己在定中。就像一个人在特别紧张的时候,感受不到自己在紧张,在特别放松的时候,感觉不到自己在放松。只有处在不紧不松的时候,他才会感受到一会儿在紧、一会儿在松。

他的第三个问题:“请问师父,佛、菩萨为什么要度众生?”你们谁知道?佛、菩萨为什么要度众生呢?(有人答:看到众生太苦了)佛、菩萨前世发得愿多了,他的愿还没有结束,他的理想还没有圆满,他修成了以后就会回来,实现他前世在因地上发的愿。如果一个人在因地上没有立过志愿,他修成了就走了,不须要来度众生。如果你们在因地上立的志多、发的愿多,那么修成了以后,就必须回来,兑现你们的愿望、实现你们的理想,恐怕你们是第一次听人这样讲吧?

第四个问题是:“佛法与世间法在哪里区分?”对于一个没有悟道的人,就有区分;对于一个悟道的人,是没有区分的,也根本不能够区分。世间法既是佛法的体,也是佛法的相,更是佛法的用。没有世间法,就没有佛法,离开世间法,无佛法立锥之地。

他的第五个问题,是万行的问题:“师父你是在修‘九次第定’吗?”

实际万行也不知道自己在修哪一层的定。现在天天忙得身心未停,根本没时间打妄想。有时候,有点时间打坐的话,还真的有机会打妄想。当事情多了,投入到事情里面,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往往我在做事情的时候这种集中、专一,远远胜过我打坐时候的程度。(顿汉师:师父,你打坐,不是在做一件事情吗?)因为打坐的时候,身心停下来了,得到了充沛的力量,它就还有多余的力量去打妄想,或者说还有多余的力量,可以再想其它的事。当我们真正在外面做事情的时候,身心累得不得了,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再打妄想,也就是说没有精力再做其它的事情。比如说在砍木头的时候,全部力量集中在手上、斧头上,集中在砍下去的焦点上,哪里还会打妄想呢?这个时候就是禅定,就是一心不乱。当锄草的时候,整个身心都集中在锄头尖上,如果一不留神,就把菜苗挖掉了。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在锄草的时候,如果心很散乱的话,就会把菜苗给锄掉,如果身心很集中的话,就不会破坏菜苗。

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当刚下过雨的时候,你们走路是否鞋上沾满泥巴?如果你观照得好的话,别人走一里路,鞋上沾满泥巴;你同样走一里路,你的鞋子却非常干净,既没有被水湿掉,也没有踏进泥堆里面。如果你真的有了观照,一直这样保持下去的话,临终时就相当于你生前走路一样,你不会带一点灰尘。这个灰尘也就是业障,你在红尘里走了80年或者100年,你一点业障都没有带在身上。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观照功夫修得特别好。你们大家可以互相观察,以后发现谁的鞋子最脏,就知道他观照的功夫不好。如果走同样的路,谁的鞋最干净,说明他观照功夫修得非常好。为什么大家同样走一条路,别人的鞋子很干净,而自己的鞋子沾满泥巴,被水浸透了?为什么都是活了一生,别人没有带来业障、没有沾上业障、没有造下业障?而自己沾了很多业障呢?人的整个一生中都不能离开观照,离开观照,做人、做事都免谈,更不用说是修行了。你可能会说:“我不走路”,这不是真正的观照。真正的观照,既要走路,还不要弄脏了鞋子;真正的观照,骂了人、打了人,还没有业障;真正的观照,吃了肉、喝了酒,也没有业障。然而是不是真正的观照,也许你清楚,也许你根本就不清楚。当一个人喝醉了酒的时候,他绝对不认为自己是喝醉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一学佛,都成了好吃懒做了,都不做事了,都成了混混儿了,而且好多学佛的人都怕做事情。怕做事情趁早不要学佛,以后告诉人们:不愿做事,就不要学佛。学佛要把内在的贪、嗔、痴的草都要拔除掉,一次不行,十次,十次不行,百次。不但要拔除自己心田里的贪、嗔、痴草,还要帮别人田里拔草,那你说这多累呢?本来自己累得要死,还要帮别人田地去拔草,如果是个懒人,最好不要学佛。

*“真”和“妄”,本来是一个。只不过一个专一,一个不专一;一个觉醒,一个不觉醒。

*最高的境界是没有觉知。没有觉知,就是全部觉知。比如砍树,人是觉知,斧头是觉知,木头也是觉知,一切都是觉知,变成大的觉知。从不能修,到能修,再从能修,到不能修。

*我们和释迦佛一模一样,绝对没有差别。不管你修还是不修,都是和佛一模一样,不多不少。修到最后,发现什么也没有修,你说你修,也没有比佛多一点;你说你没有修,也没有比佛少一点,但是你没有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折腾”,你就不知道自己原来和佛一模一样,不多一点,不少一点。修和不修没有区别,实际上就是要有这么一个过程,修行就是走过程,感受过程,最终的,就是最初的。

*要想降伏“其心”,先要降伏“其气”;气往上冲,杂念就多。杂念多,气又会沉不下来,气住,则神闲;心平,则气和;气和,则不动,不动为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