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很重视家族观念,古代的很多家族都有自己专门的祠堂,每一族的成员少则几十喊正多则几百甚至上千,所以即便现代人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但每一家的亲戚数量都是相当大的。
如此一来就不免让人困惑,这么多亲戚到底哪个才是最大的呢?
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曾想过,不过也有很多家长从小就教导孩子一定要孝敬舅舅,也就是说舅舅才是所有亲戚中最大的。这么一说有些网友肯定不相信,凭什么舅舅就是最大的?其实理由很简单,想必大家也都听过一个成语叫“娘亲舅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小编是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既然有古语“娘亲舅大”在先,那我们不妨查查它的出处。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古时候,“舅舅”的地位非同一般模渗历。
《说文》中对“舅”这个字有详细解释,“舅”乃旦搜是母亲的兄弟,也可以指妻子的父亲,对异性长辈不能称为“父”但可以称为“舅”,而且在古代外交中,对于不同姓的大诸侯可以称伯舅,对小诸侯可称叔舅。
没想到“舅”这个称谓竟还曾上升到了国家外交层面,怪不得直到今天舅舅仍然是亲戚中最应该尊敬的人。其实说白了这就是男权社会的一种表现,古代的情况就不用多说了,即便是到了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家里往往还是男人有发言权,而在整个家族中肯定是舅舅或者大伯这样的家族之首更有发言权。
其实有些地方还有“天上有雷公,地上有舅公”的说法,意思是家里的舅舅和天上的雷公是一样的,如果儿女敢对双亲不孝的话舅舅可以直接训斥甚至惩罚,可见舅舅的地位仅次于父母。除此之外,很多日常生活也能体现出舅舅的地位,比如结婚时舅舅一般是证婚人,母亲家族的很多事都得让舅舅出面。
还有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也很能体现这一点,比如“舅舅揍外甥——白挨”、“舅舅打外甥——没说”等等,可见晚辈一旦犯了错,舅舅可以直接进行管教、不需要请示父母,而外甥不能有丝毫怨言。
估计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古代有一种很火的外交关系叫“舅甥关系”,这种外交手段在唐宋时期比较流行。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比如唐朝会和吐蕃和亲,这两国之间就是舅甥关系,如此一来吐蕃就能借着大唐的东风快速发展经济和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八百多年时拉萨大昭寺前面就曾立过一块“甥舅会盟碑”,这无疑是对此外交手段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