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论基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首要观点,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这一观点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两个转变,即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从“之一”到“第一”的转变,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等著作中提出,在任何社会,科学都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而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并入了生产,因而它也就成了“直接的生产力”。这就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列宁、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但是,把科学技术从生产力诸要素中突出出来,提到第一位,这是邓小平。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到199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更加证明邓小平论断的正确性。从“一般生产力”到“直接生产力”,再到“第一生产力”,我们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深化。 邓小平在深刻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实现党在新时期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表达了科学技术对世界的深刻影响,展现了科学技术一往无前的持续发展前景。这是一个当代社会的新事实,是再也不能用任何过去旧的社会观念来观察和理解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的中心位置,明确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至上性和不可超越性,真正以科技的崛起来推动民族的崛起。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中,科技、教育、人才是三位一体的。他特别强调要重视人才,将人才作为思考一切问题的核心。事实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成为邓小平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贯指导思想。 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专业特长,大批提拔年轻的科学技术干部。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就提出:要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他认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他指出:怎么把现有的知识分子用起来,需要一套办法。人才,只有大胆起用,才能培养起来。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因此,在进行体制改革进程中,他强调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他指出:每年要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见真效;要通过改革创造一种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邓小平特别重视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问题,他推动制定引进国外智力和鼓励留学的政策。他提出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环境,真正做到真心爱才、精心育才、大胆选才与合理用才,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和服务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这些重要精神对于今天我们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提倡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 邓缺租饥小平一直提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他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邓小平一直在关注着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动向和发展。他积极支持了我国第一个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他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有一席之地。高科技的发展和伏返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联名向邓小平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中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邓小平同志很快做了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邓小平的批示,显示了他对科技发展的敏锐判断和作为政治家的果断魄力。此后,“863”计划作为我国高科技的一面旗帜,推动我国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多次告诫全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自己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都必须对外开放,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遵循这一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环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科学技术工作要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织手段 在科技事业的发展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科技体制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我总觉得科学教育目前的状况不行,需要有一个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重建国家科委,这个意见我个人比较赞成。什么时机合适?怎样组成?是否把军队方面的科研也统一管起来?这些问题要经过中央、国务院研究,暂时不作结论。但不管采取什么组织形式,都要搞统一规划。”正是在邓小平的指示下,国家科委迅速恢复。1977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动员了 1000 多名专家、学者参加规划的研究制定。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 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同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转发《 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八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方针。《八年规划纲要》包括前言、奋斗目标、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科学研究队伍和机构、具体措施、关于规划的执行和检查等几个部分,确定了 8 个重点发展领域和 108 个重点研究项目。同时,还制定了《科学技术研究主要任务》、《基础科学规划》和《技术科学规划》。 1980年12月,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全面安排我国新时期的科技工作,国家科委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着重讨论并形成了《关于我国科技发展方针问题的汇报提纲》。《汇报提纲》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发展的方针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应当协调发展,并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汇报提纲》于1981年4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批准。1981年底,邓小平拍板:由国家科委负责组织和协调一些全国性的重大新技术攻关。1982年,《八年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调整为 38 个攻关项目,以“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形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科技计划。 在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科技事业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战略布局。“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关计划胜利完成了预期目标,“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取得更大成就。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等部门制定的十四项技术政策。根据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国务院于1990年制定了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纲领》和若干领域的发展纲要,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壮丽蓝图和指南。
相关文章
-
简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023-07-12 22:01 阅读(575) -
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含义以及具体内容。
2023-07-09 04:20 阅读(637) -
简述《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作曲家及何时成为哪个国家的国歌
2023-07-08 06:59 阅读(626)
1 简述 清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654 阅读
2 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570 阅读
3 简述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630 阅读
4 内涵段子被关停为什么真实原因
643 阅读
5 简述流通加工的目的
58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