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荆璞,原名李玉山。1908年出生在宁安沙兰营城子屯一个雇农家庭。
“九·一八”事变后,李荆璞在宁安“义发园”大车店听孙八爷说,日军已占领沈阳,正在向北进犯,要侵占东三省。李荆璞组成农民队伍,取名“反日自卫队”,李荆璞任队长。队伍很快扩大到几十人。
1932年2月,王德林率领的救国军从敦化来到宁安。李荆璞的队伍被收编,他在二十九旅一团二营六连当连长,曾率队在松乙沟的塔头甸子阻击上田支队,并掩护救国军撤退,还曾亲率敢死队第一次攻打宁安县城。不久接到“向东宁县撤退”的命令,李荆璞决定把队伍拉出来自己干,保卫家乡宁安。队伍从救国军拉出来后总得起个队名,取名“平南洋反日游击总队”,李荆璞任总队长,于洪仁任副总队长。
“平南洋”的旗号着实在宁安一带响了一阵子。攻打宁安县城、说服王祝三抗日、智歼日军小分队、攻打东京城、烧毁日军兵营,使“干南洋”军威大振,令敌闻风丧胆。日军据此曾提出“专打平南洋,不打山林队”的口号。但由于收编进来的人成分复杂,乱抢东西,损害群众利益,日军借此造谣,把土匪做的坏事统统加到“平南洋”头上。为挽回政治影响,李荆璞和于洪仁整顿了军纪,决定把“平南洋”反日游击总队改称“吉东工农反日义务总队”,简称“宁安工哗搏做农义务队”,李荆璞任大队长,于洪仁任副大队长。
1934年2月,成立绥宁反日同盟军,李荆璞为党委委员。率队收缴地主武装,并与日伪军进行殊死斗争。8月,工农义务队突发叛变事件,于洪仁壮烈牺牲,李荆璞遭绑架,后在中共地下党员陶净非机智掩护下才得幸免遇难。事件发生后,中共宁安县委认为工农义务队在宁安颇有影响,是同盟军的奠基者之一。9月初,又予以重建,队长仍为李荆璞。后来,这支队伍很快发展成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
1935年1月,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李荆璞任第一师师长。率部在宁安的庙乱衡岭、长岭子、二道河子、六道河子车站、狼窝、关门嘴子、苇子沟、横道河于、卧龙屯银漏、官地南沟等地多次与日伪军交战,粉碎了敌人的冬季“讨伐”,并在西北山开辟厂新的游击区。他亲自指挥的著名的石门子伏击战,一举击毙日军曹长以下 20 多人,毙伤伪靖安军 100 多人。
1935年5月,李荆璞率西部派遣队活动在软化、额穆、宁安3县交界的平顶山、二龙山、琵琶顶子山、莺歌岭等地,五军游击区由宁安扩大到整个绥宁地区。
东北光复后,李荆璞被中共中央东北局任命为牡丹江军区司令员,与谭文邦、张静之一行6人来到牡丹江,接管了牡丹江市政府,李荆璞任市长。
1935年5月5日,李荆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宁安工农义务队内建立了党支部,李荆璞任支部委员。从此,宁安工农义务队成为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宁安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6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李荆璞仍为一师师长。
1937年,李荆璞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9年回国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干训队。
1946年初,李荆璞亲临北剿战役前线指挥作战,并粉碎了“五·一五”反革命暴动,为解放和保卫牡丹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荆璞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科学院副院长。
1955年,李荆璞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6年任沈阳军区第一文化学校校长(军级单位),
196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科学院(兵团级)副院长等职务,
1983年离休,定为国家副部级干部。
2000年11月3日,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部长级的离休干部李荆璞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