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就是通常人们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当然是对的。难道有谁愿意孩子长大不成器,毫无作为、甚至走下坡路吗?当然没有。 但是怎样才能实规孩子成才“成龙”的目标呢? 许多家长的做法是:“从小给孩子找个好的幼儿园、学前班,再为孩子选择个师资水平好的小学, 升学率高的纤猛重点中学, 进而考上个理想的大学……这条路是可行的,很多家庭都是通过这条路实现育儿成才的。然而这并非是唯一的、最好的、有把握的道路。 因为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考不上家长意中的学校,读不上重点的“快班”, 即使考上大学,也不过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走上社会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就业者,而没有出类拔萃的表现……我想, 家长对孩子这样的发展也未必满意。那么, 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孩子发展得更好呢? 有的! 那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让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并大量读书,通过长期的读书积累,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深厚学识的人(所谓“学富五车”),这里说的读书,不是狭义的上学,而是广泛的博览群书, 这可以说是成才的基本规律之一。 很多哲人认为, 书籍是: “全人类的营养品”(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语) “是智慧的钥匙”(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语) “当代真正的大学”(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语) “善读也可以医愚”(西汉学者刘向语)…… 因此,读书当然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对此,有的人未必相信,那么让我们看几个实例: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 其父母文化底蕴深厚,在父母的早期教育下,他很早就开始读书。十四岁时已把家中的很多藏书都读过了,以后又各处借书读,青年时期就已成为当地知名人物。后来随父亲工作调动到福建、江苏、四川和京城等地,有机会又读了很多书,学识更加充实。二十四岁时他步入仕途,任东海(江苏)宁国(安微)宛丘(河南)等县县令,政务之外仍勤奋读书不辍,三十三岁考中进士,三年后被聘为皇家昭文馆编校。这让他有机会读了更多的皇室藏书,学识更加渊博。他对文学、史学、军事、农事、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水利、医药、书法、音乐……都有很深造诣,是当时深受人们尊敬的学者。他一生著述有几十种,最著名的是《梦溪笔谈》, 被誉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优秀而伟大的科学家。 当代的蔡元培也是通过大量读书而成长起来的学者。他父亲是钱荘的经理,但作人廉洁,积蓄很少。元培十一岁时父亲逝去,兄弟三人靠母亲劳务维系生活。元培六岁上学,后随六叔(举人)及塾师苦读。六叔家藏书颇多,他得以广泛阅读, 这使他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十七岁考中秀才, 十八岁设馆教书,做到了“教闭租学相长”。二十岁到家乡徐树兰家读收、校书,徐家有“古越藏书楼”他边校订图书边大量阅读,得以学识大进。他二十三岁时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编修,能更广泛的读书。当时清朝庭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他认识到只读旧书的不足,于是开始研读西方及日本的新思想书籍,终于走上革命的道路。后来, 他去德国留学(四年半), 读了大量欧美书籍并且写了三部书。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出任第一任教育总长。积极改革了中国的旧教育制度。因其学识高超,他先后被举荐为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以其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成为著名的学者、教育家。1940年他去逝时,毛主席曾电唁“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也是他一生读书的结果。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虽然才活了五十一岁,但却写下了九十七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十分高超, 能深刻反映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也完全赖于他勤奋的读书。他还在上小学时,就迷上了读书。平时一有空,他总是溜到图书馆去看书。由于耽于读书,他患了神经官能症,被学轿竖兆校强行休学。待身体稍好, 他又开始读书。父亲反对他学文学,叫他改学法律,并安排他到法律事务所工作。但他仍就阅读文艺书籍,他边读书边开始写作,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大作家。 爱迪生是人人皆知的大发明家,很多人都以为他天生聪明,其实他的各项发明成功, 完全是因为大量读书和勤于用脑取得的。他曾说过自己成功的奥秘:“现在回想起来,在底特律公立图书馆, 我是从书架最下一层的第一本书开读,一本一本的看了个全架。我不是读几本书,而读了一个图书馆……”这还不包括他后来读过的大量书。 从以上几个实例中,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 读书在育人方面的巨大作用。俄国一位历史学家在他的研究成果中表述说:“只要观察杰出人物的生活,就不难发现: 读书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这个结论以大量事实为根据,不妨说它就是真理。 既然读书如此重要,那么, 家长们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呢? 首先, 家庭得有书, 最好有较多的藏书。在孩子很小时(周岁以内), 家长就应给孩子提供适合他阅读的低幼画册。 有家长会说:“孩子太小不会看,还撕书, 给这么小的孩子买书也白费钱……”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但这不是问题, 家长只要耐心的教育孩子,孩子很快就会不撕书了(也有从没撕过书的孩子)。 也有家长会说:孩子太小,看不懂书,说的也有道理。但孩子总能看懂一点吧,既使一点不懂,至少他也接触了书,对书有了印象,这也是收获啊! 这好比家长教幼儿说话, 一岁前的幼儿是根本听不懂大人说的任何话的, 但没有家长因此放弃同幼儿说话。事实上, 家长经常的与幼儿说话, 久而久之,幼儿不仅能听懂了大人说的话, 自己也逐渐学会了说话。幼儿看书也是如此,小孩子接触了书 , 就对书有了印象,逐渐就会喜欢上书, 进而就能看懂书爱看书了。实践证明: 绝大多数幼儿对看图书是感兴趣的。 有人说:“我己给孩子买来好几本书了, 可他根本不看! ”不完全是这样吧? 您买的书是否时间太久了? 是不是孩子已看过多少遍,实在看腻了? 如果你能经常给孩子提供一些新书,相信孩子不会不喜欢看的。 “书太贵,孩子看得又快,供不起。”这也是事实,那么家长可以想办法啊, 可以去少儿图书馆给孩子办个借阅证, 可以同其他家长去借或者交流。 总之, 千方百计的让孩子有书看,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孩子就会逐步的喜欢上书了。 家长有时间最好和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朗读、讲解……把读书作为活动, 在寓教于乐中搞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这会使孩子更有兴趣读书了。 家长还可以在陪伴孩子读书过程中, 教他一些生字,当他有了一定的识字积累后, 鼓励孩子自己读书。这样,孩子三、四岁后就可以自己阅读了, 逐渐的就养成读书兴趣。 对上述说法,仍有人会表示怀疑,那么, 让我们再看看两个婴幼儿读书的实例: 刘俊杰,湖南株洲人。母亲是小学教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她积极教育下,小俊杰一岁半时已经认识二百多字,两岁时能阅读幼儿童图书,四岁时掌握了常用汉字,会查字典,会作短文,会四则运算,破格升入小学三年级。 刘俊杰是从婴幼时看图画和幼儿图书起步的,关于他的成长过程,他在自己写的《我的路》一文中是这样写的:“……我出生后,母亲就注意把各种信息通过我的眼、耳、鼻、舌、身体的感觉器官,输入我的大脑,我一岁开始识字,两岁独立阅读……我家里有《中国地图》和《世界是地图》还有地球仪……它们指引我展开想象的翅膀周游世界。《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伴随我飞越时空,了解古今。《小学生作文》、《作文通讯》、《语文报》、《少年文史报》、《少年科学》、《英语画刊》、《英语园地》、《奥秘》、《半月谈》等书刊,我都爱看。对吸引力最大的是那套《十万个为什么?》, 书中一派深奥莫测的峡谷,古怪耀目的星空,变幻不定的分子,耐人寻味的数学和引人入胜的物理,使我获益非浅。数以千计的厚厚薄薄、大大小小的书被我浏览遍了,我成了知识海洋中的一个弄潮儿。”刘俊杰在书的引导下迅速成长,十二岁考入中华理工大学,成为一名下少大学生。 黑龙江哈尔滨的田晨,她也是在早期教育、早期读书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儿童。母亲两岁时开始教她识字,起初效果不太好,后来改为她感兴趣的形式,在游戏中寓教于乐的教她。到三岁左右她已经认识两千多字,并且对读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此, 凡遇到书她都读,妈妈有意识的给她提供各种书刊。 田晨五岁时已可以作短文了, 她上学后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还被评为校、区、市的“文明少年”,她的语文成绩经常获全学年第一名,提前考入中学。从小学起她的诗、文就多次在社会上获奖,俨然成为一个“小作家”。 上面两个孩子是早期教育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孩子早识字、早读书是可以的,且具有较好的育儿成才效果。 那么, 对那些已经上学的大孩子, 该怎样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呢?这比教育学前的小孩子要难些(有些学生已有读书习惯),但只要当家长的努力去做, 也会取得明显成效的。 首先, 要为孩子提供书。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他们提供他最喜欢读的书,经常领孩子逛书店, 经常给孩子买上几本书,一定要舍得为孩子“智力投资”。尽管眼前支出多些,但长远看收益是巨大的,投资是值得的, 效益是可观的。 其次, 要多给孩子讲读书的重要作用。家长可为孩子多讲述些名人与读书的故事,让孩子的头脑中有读书成才的意念和榜样。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 只要家长有意识的积极培养孩子读书(而不是按大人意志,强迫孩子读他不感兴趣的书), 孩子都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孩子有了这种良好习惯, 相信他离成才的目标就近了一步。为了你的孩子成才, 请你尽早培养孩子读书吧!
相关文章
-
读书心得一句话
2023-07-06 11:26 阅读(606) -
家长会学生主持稿
2023-07-05 23:27 阅读(621) -
读书笔记100字20篇
2023-06-26 10:11 阅读(648)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打一成语。
642 阅读
2 评价一下烟台大学
631 阅读
3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下一句是什么
655 阅读
4 读书读报
584 阅读
5 读书会2:下一章
59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