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于社会上士人和官吏的总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文化的参与者,又是社会精神文化以及优秀艺术的缔造者。
这一阶层是我国古代特殊的阶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人,另一类是社会上的文人。北宋时期的士大夫,主要指的是第一种。这一时期上社会上极具盛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大部分都在政府中担任着重要的官职,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有苏轼、蔡京等。
北宋时期是大夫阶层产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态度。在这种政治态度下,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完善,大大增加了普通百姓成为官僚士大夫的机会,同时统治者的态度也是士大夫阶层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宋朝是唯一“刑不上大夫”的朝代。
一、士大夫阶层的含义
在古代,士阶层主要指的是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这些人往往出身贫寒,但有着出色的才能,于是他们便凭借自己的才能依附于权贵,为这些人提供服务。春秋时期战乱频发,于是,很多诸侯贵族占据一方,他们以养“士”为潮流。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到了宋朝时期,凡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名声,或者本身就具备一定才能的人,大部分都被笼络在了朝堂之中,随着人数的扩张,北宋时形成了特殊的士大夫政治。
二、北宋时期士大夫生存发展的原因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宋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产生了剧烈的改变和发展,北宋士大夫阶层,就是在这种社会产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生存、发展的。
(一)士大夫阶层产生和发展的政治原因
宋朝在刚刚建立时,为了适应土地制度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私人拥有的土地不被政府限制,这进一步加快了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渐渐的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式”的局面,大量的国有土地转为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流通的加剧,过去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的世俗地主日渐衰落,即使是朝堂中的权贵也只能在规定的土地限额内免去部分差役和杂税,并且不再享有过去的特权。
与此同时,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世家大族经营庄园经济农民从他们手中租用田地向他们交纳赋税,这是过去封建契约关系中的主要剥削方式。
而到了宋朝,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氏族门阀退出了历史舞台,世俗地主和庶族地主渐渐合流,社会中各个阶层的身份地位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动,“朝为富士,暮为穷民”的现象在宋朝时普遍发生。即使是高官豪门,也免不了家室凋零,与此同时新崛起的中小地主,要求在经济地位上升的同时要求取得政治地位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总的来说,土地制度的变化使过去的门阀地主渐渐消失,这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二)士大夫阶层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阶级结构产生了变化,过去传统的士族门阀政治被士大夫政治所改变。 唐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现象越来越多,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高速发展。
这些进行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地主大多属于皇室贵族,他们凭借政治特权无视政府的颁布的《均田令》,这大大加速了土地流转速度。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两税法”的实施,更是让土地集中于地主手中。由此,
过去长期把持政局的门阀氏族阶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庶族地主势力渐渐崛起成为了社会的政治经济主体。
(三)士大夫阶层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原因
(1)科举制度的完善
这一时期科举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大大增加了普通地主成为官僚士大夫的机会。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成为官僚最重要的桥梁旦模,是士人阶层进入官僚体制的基本保障。它的建立为广大知识分子入朝为官开辟了道路,冲击了氏族门阀垄断是官场的局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时传统的士、农、工亮扰、商阶层界限已经没有过去那么明显,农、工、商阶层,迫切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官僚队伍。
北宋在建国初期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这也就要求了宋朝必须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能够通过科举进入官途。针对科举制的完善,宋朝采取了一些措施。
①科举流程完善:为了使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取得最大的公平与客观,宋朝时期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进行“公荐”选人的惯例,并且世家大族的子弟要进行“别做就试”,同时,考试试卷要进行“封弥”,可以说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徇私敬迟旦舞弊。
②破除了门第限制:宋朝时期打破了唐朝时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宋朝规定凡是稍具文墨者皆可,参加考试。因此,宋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大大扩大。据记载宣和六年,科举及弟的进士人数达到了805人。
③科举后待遇提高:唐朝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人需要经过内部严格的考验,才能真正入朝为官,因此那些在朝堂当中,没有关系的平民大多很难入选。
而宋朝通过科举成为进士之后,可以直接授予官位,升迁也很迅速,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名列前茅的人常常不到十年就官至公辅。
(2)教育的发展
国家“重文”政策的推行,加上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由国家新办的官学,在建造数量和规模上远远超过前代,不论经济发展富足与否,几乎每个县都有县学。据记载,唐朝时期由于入学资格的限制,全国总共有学生63,000多人,而宋朝时打破了入学等级界限,崇宁三年,全国学生总数达到了21万。
与此同时地方私学也得到了发展,宋朝时私人办学风气盛行,质量也极高,出现了闻名后世的“四大书院”。这些私人书院的出现既弥补了封建官学中存在的不足,又满足了广大读书人的需求,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士大夫阶层产生和发展的科技原因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可以说大大促进了宋朝时期教育的兴盛,它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世家大族对于文化的垄断,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大量书籍涌现在社会中,据史料记载,宋朝建国45年来,国子监经诗出版量较前朝来说增加了二十五倍,这为古代文化的普及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民间也争相篆刻诸子百家之书,此时读书也不再是过去世家大族或者有钱人的专利,文学真正走进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
总结:
宋代士大夫和过去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一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他们对政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既改变了从汉代以来的门阀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又提高了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发展。